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商洛山(下)
王天时
文章字数:1823
  我惊异于温庭筠笔下故乡商洛山的清新奇丽,超凡脱俗。
  “晨起振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廽塘。”(《商山早行》)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词界大腕,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填词辞藻华丽,浓艳精致,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主要词人。《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歌的代表作,写得清婉精丽,备受诗人推崇。特别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大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月,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是晚唐奇才,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恃才傲物,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土不第,长期贬抑,终生不得志。由于对当时的科举取士不满,温庭筠在考场上代人作赋,拢乱科场。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考试,沈询主春围。由于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考生,因此主考官沈询将他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据说这次考试虽有沈询严防,但他也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一场考试共答了九份考卷,代别人答了八份,后人就把温庭筠称为“八叉手”、“温八叉”。“依据官韵而八韵成”,也就是说答八份卷子而没有雷同试卷,可见其人才思敏捷。后人赞叹之余,至今还弄不明白,在主考官的严防之下,温庭筠是如何代人作答的,是如何传递出去的。
  对《商山早行》历代评价者众多,比如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这样写道:“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盛唐诗歌的特点是“阔大高远”,中唐诗歌的特点是“苦寒渺茫”,晚唐诗歌的特点是“孤寂凄冷”,这些观点,极有见地。当然作者的评论是从诗的风格方面评阅的。如果单纯从景色方面着眼,我亦同意论者所评,“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从“鸡声茅店月”,可以读出“未晚先投宿,鸡鸣起看天”的旅途早起,“人迹板桥霜”可以读出商於古道的繁盛,“槲叶落山路”可以读出森林茂密,景色秀美,“枳花明驿墙”,可以读出光明和希望。
  这里不能不提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它应该是我们最值得欣赏和牢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渊明的笔下,商洛山是那么样的神秘神圣,而令人神往。
  提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凡是读过书的人都读过这篇文,都被作者描绘的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友好平等相处的美好世界所吸引。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却很少有人探究这个问题。当我告诉一位文友,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就是咱们商洛山以及商山四皓,这位文友大发雷霆,说道:“陶渊明没到过商洛山,咋能说桃花源写的就是商洛山呢?不是胡说哩!”我则反驳道:“现实主义作品写观察体验的,浪漫主义可以夸张虚构。”《桃花源记》是理想主义作品,作者完全可以想象虚构。吴承恩没到过印度,咋能写出《西游记》,没到过天上,咋能写出孙悟空大闹天宫。当然,想象还要以生活为依据。陶渊明自己就把诗文产生的前因后果交待得清清楚楚:“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秦始皇破坏了天常纲纪,贤良的人隐居起来保全性命。四皓隐居到了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起而仿效”。桃花源里的隐居者和商山四皓这隐居着不是有了因果上的逻辑联系。再一个陶渊明还写过《赠羊长史》一诗,表述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想往和对商山四皓的景仰,以及想游历关中和商山地区的愿望。“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躇踌。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为;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北大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研究成果。他在1936年《桃花源记旁证》一文里写到:对于《桃花源记》虽为寓意文学,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应为符秦而非嬴秦。《桃花源记》的纪实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见所闻的材料写成。
  感谢先生,让我们这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