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鹤城送煤工
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323
  “卖蜂窝煤啦!”那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已逐渐在人们记忆里淡去。如今,随着电磁炉、电暖器、集中供暖的普及,多数人已经不再需要用蜂窝煤做饭、取暖。原本商州城里一些专门生产蜂窝煤的厂家因为经营不下去,一个接一个地关了门,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以往火热的送煤行业也逐渐冷清,送煤工要么回家种地,要么转行,而忠诚的老田却在煤厂坚守了一年又一年,亲眼见证了这个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老田名叫田海波,丹凤县竹林关人,16年前,独自一人来到商州,在东店子煤厂做了一名送煤工。初见老田,他正推着人力三轮车给郭村一家卖小吃的摊贩送煤。为了防止煤块破损,下煤时,他搬得很小心,几个来回后,车子终于空了。当拿到100多块钱的报酬时,老田的脸上露出了憨实的笑容。“现在,用煤的人少多了,经常送的就是那几个老主顾。”为了方便拉煤,老田在市区租了一间房子,一年到头很少回老家。
  “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做饭、取暖,煤厂的工作很是吃香。”老田打开了记忆的话闸,当时,东店子煤厂还是国营公司,光正式职工就有上百人,还雇了百十号送煤工人,老田就是其中一员。“煤厂职工负责打煤,送煤工只管送煤。”老田说,那时,光打煤的机器,厂里就有8台,一天下来能打6万多块煤,即便这样,每天早晨天不亮,老田和工友们就要赶紧起床,到煤厂排队领煤。因为要煤的人太多,去迟了,很可能会出现领不到煤的情况。最早,运煤的工具是架子车,一架子车能装500块煤,总重达到八九百斤。“那时卖煤很容易,在市里转一圈,煤就卖完了。”一天下来,老田要在市区和煤厂之间跑几个来回,往往要到天黑才能放工。“一块煤批发价8分钱,卖出去1毛钱,我能从中挣2分钱的送货费。”尽管辛苦,但每天都有钱挣,老田就觉得心里很踏实。
  让老田感觉到变化的是在2009年以后,不知不觉间,煤气灶、电磁炉、烧煤块的火炉、电暖气、天然气等开始普及,而味道刺鼻、火力却不大,烧起来还很麻烦的蜂窝煤渐渐没了市场,煤厂要么倒闭,要么转行卖起了有烟和无烟煤块,身边的工友也一个个走掉。“现在,煤厂一般都不会请工人打煤,都是谁要了,老板亲自现场打,要不然肯定赔本。”老田说,全商州城,算上他,只剩四五个还在送蜂窝煤的人。生意的惨淡也改变了老田的工作方式,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拉着煤在市里转了。“买煤的人基本固定了,都是些做生意的小摊贩,或者是年纪大了、生活困难,为了省点生活费的人。”摸清了这个规律,老田就找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十字路口,每天把前一天别人订下的煤送到之后,再蹲守在这里等待主顾,直到把剩下的煤全部卖完。“咱这儿是个小地方,时间长了,常用煤的人都知道我在这儿,需要时就过来找了。”有时候,老田还会到几十里之外的乡镇送煤。送煤是个力气活,光装车就得半个小时,货送到后还要靠人力一次又一次地搬运到买主家里,遇到上楼梯的时候,更是累人,不停地弯腰、奔波,不到50岁,老田的腰腿就不好使了,他的双手也布满老茧,连手指上都留着洗不掉的黑色煤痕。
  以前,冬季是老田最忙也是收入最多的季节,随着一个行业的没落,老田的生活不再那么热闹、充实。但乐观的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再走了,就没人做这个。”老田说,不管什么职业,只要坚持下去,肯定就有人需要。只要有人用煤,他还会继续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