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做病人的知心朋友
文/图 吕丽霞 刘春荣
文章字数:3776
江南医院外景
江南医院青年志愿者在西凤村开展义诊

  日前,丹凤县江南医院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一进医院便鸣放鞭炮,并将一面书有“医德高尚温暖人间,悉心照料热心关怀”的锦旗送到市县政协委员、江南医院院长武双善手中,患者王绿琦向在场的医生护士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热泪说道,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希望。
  原来,去年6月份,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的丹凤小伙王绿琦突然碰到头顶上的高压电线昏迷。事发后,王绿琦在省城大医院进行治疗,花费30余万元,一边胳膊被截肢,另一边肢体坏死伤口感染,经济上难以支持,只好放弃治疗。被拉回老家等死的王绿琦伤口感染十分严重,老父亲万般无奈来到江南医院找到武双善院长寻求救治。武双善和院里的大夫上门为王绿琦会诊后,接王绿琦住进江南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为王绿琦截去已坏死的半截胳膊,虽然失去双上肢,却阻止了全身感染捡回了一条命。在江南医院的治疗费用3万余元,但王家欠了医院1.2万多元,江南医院给其免了。
  出身医家
  今年41岁的武双善出生于丹凤县土门镇一个被称为“洋芋沟”的小山沟里,武双善的父亲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因为他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从小闻着淡淡的药香,看着父亲用几把草药将病中的孩子治好,几粒小白药能让痛苦不堪的乡邻恢复健康,手脚麻利地为病人处理伤口,武双善就觉得父亲特别伟大,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耳濡目染,他也渐渐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那年大年三十,家家都高高兴兴地做团圆饭,一大早父亲却背着医药箱出门了,下午吃饭时左等右等不见父亲的身影,他就眼巴巴地盯着屋后的坡路,许久才发现父亲背着药箱,布鞋上裹着草绳,手里拄着棍子,连溜带滑地下来了。可能因为走了太久的路,浑身热气腾腾的。在父亲的讲述中他才知道,因为下雪路太难走,他几乎大半天都耽搁在路上了。从那一刻,他慢慢地懂得了医生的不易。
  夜间无事时,父亲总喜欢和他们兄弟坐在一块,给他们“唱书”、讲故事,给他们讲一些做人要“积德行善”的道理。初中毕业时,武双善报考了商洛卫校,决心学医,做一个像父亲一样能够为群众解除痛苦的人。
  不断深造
  1993年,武双善从商洛卫校毕业回到丹凤县城,成为县医院第二门诊部一名医生。
  刚开始,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病,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对付一些常见的病症。一次,一位肠梗阻病人来医院就诊,当时医院条件所限不敢做,只得采取保守疗法,最后耽误了病情,病人不得不转院做手术。后来,他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种手术风险很小,大些的医院一做一个好。由此,他认识到,业务工作,技术是第一位的,小医院接触的病员少,医生自身业务能力有限,所以很多病都没法医治。于是,1994年他决定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深造。
  当时,武双善是一名合同工,每月只有五六十块钱的工资,他找熟人联系学校,凑钱到商洛市中心医院进修。1996年,他又一次到市中心医院进修。经过学习,他在影像等方面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1999年,武双善第三次进修时,发现周围的实习生虽然比自己年龄小得多,但医学知识丰富,实习生告诉他,医学理论也与时俱进。受他们的启发,他决定进入省上的大医院进一步学习。2004年,他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大专班。当时,武双善已31岁,而立之年的他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不易,每天都在教室和宿舍里学习。那几年,他周末除了偶尔回丹凤看看诊所里的妻子和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宿舍学习或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到了晚上,他就和班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弄不懂的问题就向他们请教。两年后,进入实习阶段,给老师帮忙写病历,有时早上进医院到晚上很迟才出来,一连几天都见不到太阳。若有上手术的机会,他会在前一天查资料,看相关方面的医学书籍,以便在手术中尽量协助老师。渐渐地,他成为老师身边的得力干将,经常和老师探讨病例,在一些手术中也能提出不同的诊疗观点,得到老师的认可。2011年,他又报考了西安交大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成为商洛医疗界职场专业管理第一人。
  创办诊所
  1999年,第三次深造结束后,武双善决定开个体诊所,自己创业。于是,他向朋友借了5000元,在丹江桥南头开了一个小诊所,他和妻子两人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毛头小伙开诊所,周围群众对他的技术还不太放心,宁愿跑很远的路到别处看病,也不进他的诊所。武双善开动脑筋,他在诊所搞起了健康指导,免费给周围群众量血压,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病人来看病,到了饭点上,就留在诊所吃饭。农村人大都白天忙农活,晚上才抽空来挂吊瓶,不论多晚,他们夫妻总是陪着病人,冬天给弄盆火,夏天熏蚊香。时间长了,周围群众都知道,武医生不但医术好,小夫妻俩还为人和蔼,做事厚道,一下子病员多了起来。
  虽然病人上门了,但当时的运行还是很艰难。农村人大都经济状况不太好,多数人都是挂账看病,等家里有收入了才来结账。每个人看似几十元钱没啥,但累计起来,对武双善来说就是一笔大帐。那时一次进药就得一两万元钱,群众欠得多了,他就没钱进药,就将夫妻俩的生活费拿去买药,实在没办法了就向亲戚朋友借。朋友取笑他,你开个诊所,还整天向人借钱,不会把那些欠账收一下啊!他憨憨地一笑,人家没钱才欠账呢,我咋好意思催呢!
  就这样,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一年后,武双善的小诊所发展到7个人,规模也比原来大得多。
  开办医院
  2006年,武双善学成归来。这一次,他有了更为宏大的目标,他要办一所医院,实现“悬壶济世”的梦想,为更多的病痛患者解除痛苦。
  说干就干,他到卫生局跑手续,建医院大楼,购买设备,招录医护人员,忙得不亦乐乎。起步时资金艰难,医疗设备又很贵,在购买x光机时,他让亲戚担保借来了高利贷,为了能将价位压到最低,他到生产厂家去考察,想办法和厂里的市场部经理拉上关系,特意邀请对方到丹凤考察。他的诚意打动了对方,看到他的艰难状况,市场部经理在原价基础上降低5万元,将机器卖给了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医院的建设工作,到2008年1月15日,总投资500万元的丹凤县第一家民营医院——江南医院正式开门营业。
  开业初期,医院里医生少,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他对每一位患者都亲自过手,询问病情,与主治医生一块商讨病情,密切关注治疗情况。他时常抽空查阅临床医生的病历医嘱,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医生纠正。对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让患者在他们的护理下尽快康复。同时,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因病施治,努力打造面向老百姓的诚信医院。
  武双善注重品牌建设。他主攻的是骨科,在骨科方面,他是权威也是专家,医院只要来了这类病人,他都尽可能自己做手术,工作再忙再累,从不喊苦。一次一位群众手臂被绞进了机器,送来时情况很严重,因为牵涉到骨头、神经、血管、肌腱等几方面的问题,手术很复杂,病人下午进手术室,做完手术已经是后半夜了。连续近十个小时的手术,精神高度集中,却让他感觉不到累和饿。几年来,这种习惯被他坚持了下来,目前江南医院的骨科成为丹凤县最有名的骨科,很多患者都慕名而来,骨科每月要做60多台手术,其中一多半手术都是由武双善操刀完成。
  医院需要大量的医疗人才,建院初,他自己着手培养医疗人员。但由于人才流动快,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就流失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双善在医院盖起宿办楼,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根据职工在院工作时间、职称和职务兑现待遇。
  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院有职工80余人,开设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骨病监床及医技等十余个科室,拥有病床150张,医院还配有进口16排CT机,专业DR拍片机、x线c型透照定位机、彩超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年接诊人数达2.8万人次,业务收入超过800万元。
  爱洒患者
  开业伊始,武双善发现,骨折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这类病人一般生活能力丧失,医护人员管理难,老人恢复慢,疗效不明显,一些医院遇到这种情况就干脆推出去,不愿接诊。看到这种情况,武双善心里难过极了。“谁都有老的一天,怎么能这样对待患者!”于是,他在医院提出了对老年患者“人为关怀”的口号,对老年患者尽量通过在医院的调养激化其已经退化的功能,在手术上尽量选择伤小、时间短、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及时与家属做好沟通,指导他们科学护理,使老人尽快恢复健康。在他的努力下,“人为关怀”的做法获得医生及患者的一片赞誉。
  2007年,医院里来了一名患者,这名患者十多年前用土枪打猎时枪管爆炸,铁屑进入头部,两次手术都没能将头部异物取出来。武双善查看病情后,给其做了手术。通过与患者的深入接触,他了解到,由于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异常困难,出院时武双善减免了5000元费用,并将其送回家。从那以后,他成了这位患者的亲人,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并定期给他开药。
  2008年冬,一位精神病人迷路被冻伤,双手和两条胳膊被冻得坏死。住进医院时,镇干部告诉武双善,病人和老母亲一起生活,艰难度日,实在凑不出钱交住院费。武双善说先不说钱,赶紧做手术。他亲自对病人进行了三次手术,截去了双手及双足坏死腐烂肢体,保全了性命。最后,住院共花去2万多元钱,病人只交了几千元钱,武双善给其免去1万元。
  几年来,武双善和无数的贫困患者成为亲人,为他们免去了十多万元的医疗费。同时,武双善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每年定期为商山敬老院、龙驹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义诊活动,为65岁以上的老人健康体检,为少年患者提供免费治疗等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武双善的善举被群众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