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刘的制糖人生
见习记者 王 倩 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466
  刘忠亮正在搅拌大锅里的糖稀
  拿着冷却成型后的蛮糖刘忠亮喜不自禁

  家住洛南县城关镇西寺社区已年过花甲的刘忠亮,是洛南县远近闻名的蛮糖手艺人,也是洛南蛮糖的第五代传承人。幼小时,看着家里的大人们忙出忙进的制作蛮糖,他也对蛮糖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小时能吃到蛮糖让他觉得自豪和骄傲,尽管会被大人使唤帮忙干活,“但心里是甜滋滋的”他说。
  2014年12月25日黄昏,最后一抹夕阳斜斜的照在刘忠亮的屋子里,一盆盆黄橙橙的蛮糖愈发显得可口诱人,也衬得屋子暖融融又香气四溢。刘忠亮正在接待从几千里外来的客人王舍民,王舍民介绍说,他是在本地出生,幼时家里清贫,每次看到转街的担着担子卖蛮糖便央求父母买,而要求常常被拒绝,只有在生病时父母才会买来安慰他,蛮糖那种香甜的味道便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可惜长大后随家人搬迁至山东,再也没能吃到蛮糖,“那种渴望又得不到的甜味经常会出现在梦里。”王舍民说,这次回来办事正好有空,就来到西寺街上找到了当年渴望进入的蛮糖店,“这个店至今还是这个模样,看着就觉得亲切,有儿时的感觉。”王舍民要了一个整盆的蛮糖,让老刘细心包好,他要带回山东让那边的亲戚朋友都尝尝。
  刘忠亮送走客人,又赶紧忙着准备明天的原料。他手上一边忙活着一边和记者聊天,他介绍,蛮糖是用玉米熬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玉米粉碎,倒入大铁锅加水大火熬制10小时左右,待成糊状再加入适量捣碎的麦芽,继续小火熬成糖稀,即成醋糖。随后将醋糖熬制到使其含糖量达到90%左右时,加适量碱,不断搅拌,使之发酵,待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舀出倒在模具或瓷盆中,冷却后即成蛮糖。它因香甜、脆爽且具有治咳、消食等功效被人们所喜爱,尤其是春季、冬季的食补佳品。
  刘忠亮回忆,早先西寺社区有很多人制作蛮糖。那时生意很兴旺,春节前来订购的人们常常排起长队,有时路远的人天不亮就赶来排队,好为过年准备美食。那时,条件差,而熬制蛮糖需要大量的柴和水,他记得爷爷隔段时间就去很远的地方,一担一担把柴担回来。奶奶每天天不亮就去四五里外的地方担水,没有钟表,就看天上的星星,星星还在天上时就出门,担水回来星星就下去了。所有的原料备好后,就开始熬糖,整个过程需要一天一夜。当时,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糖转,“往往还不等冷却,小孩子就用手指头蘸,偷偷地尝。”他说。
  从小就围着糖锅转,他很早也就掌握了制糖流程。八十年代初,刚二十岁的刘忠亮已经能独自掌勺,把握好火候和时间,成为了家里制作蛮糖的主力。他介绍,制作蛮糖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火候的把握,早一分钟晚一分钟出锅都会影响口感。刚开始时把握不太准,只能自己尝,常常会烫烂嘴巴,他笑说。他说还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原料一定要用上好的,“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做生意不能投机取巧,诚信厚道是根本。”刘忠亮至今牢记着父母的教导。
  刘忠亮介绍,现在来买糖的大多数人都是商贩,提前预定好斤两,出糖后直接来拿。每天下午等所有的糖都出锅后,不待冷却就有商贩来拿了。现在他和老伴以及儿子儿媳四口人做糖,每天做三大锅糖,一锅能出糖32斤,每天的收入有四五百元。“和以前相比,现在来的人少了很多,以前每天有十几个商贩,现在只有几个人来。”说起现在的生意,刘忠亮的表情里流露出些许遗憾。他说,现在制糖的人也越来越少,附近村庄就只有他一家。制糖一来是特别辛苦,二来大多数人觉得很不划算。如今,转街卖糖的“担子”师傅也越来越少了,“老一辈的人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小一辈的人又不愿意接着干。”由于长年熬糖,他的双手被煤熏得黑乎乎的,他很不好意思的搓着双手说:“我已做不动了,真希望儿子不要放弃,一直做下去,不要让这门手艺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