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情绪是健康的主宰
闫战友
文章字数:944

  美国耶鲁大学与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的课题。工作者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
  科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的情绪处于平静、正常状态时,呼入冰杯中的气体凝结后是无色透明的;而当人的情绪处于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等不良状态时,呼入冰杯中的气体凝结后的物质便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说明人的情绪能够影响内分泌,负面思想会使体液内产生毒素。科学家又进一步研究了情绪影响内分泌的生理机制。研究发现,人的神经传导组织有两个系统,一个正向系统,一个负向系统。当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负向系统关闭,正向系统能够接收到体内分泌出来的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而当人的情绪处于不良状态时,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血液中分泌出有害物质,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爱做善事、助人为乐的人,心态淡定、无欲无虑,对有缺点的人能容,对争强好胜的人能让,不争高论低,不争多论少,同情弱者,善待友者,谦和诚信,人际关系良好,所以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少,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因此能够健康长寿。这就是孔子说的“仁者寿”。
  常做恶事、损人利己的人,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爱争斗、不让人,斤斤计较,见利忘义,结果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谁都不愿和他打交道,怎么能够有好心情呢?整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不生病才是怪事。
  “仁者寿”“恶者短命”的论断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常常附着一些迷信色彩。比如佛教、天主教等都把修德养善完全归于神灵的意志。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儒、墨、道、法、释,虽然各有各的信仰,但是都主张弃恶扬善,规劝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儒家进德、墨家兼爱、道家保真、法家惩恶、释家净心,其宗旨都是教导人们要弃恶扬善、洁身自好。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以善为本、思想境界高的人,情绪愉悦,大脑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正常,“生物钟”运转有条不紊,体内微生态环境则稳定。
  看来注重道德修养,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自我保健中的重要基石。《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