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竹沁园的融合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贾鹏里 通讯员 雷超锋
文章字数:1390
  迎着腊月的第一场小雪,我们一大早便赶往竹沁园,本以为是来得早的,不想草莓棚外已经簇拥着十多个等着称重的人们。“再来迟些,就采不到上好的有机草莓了。”主人王建辉笑着上前打招呼。
  27个大棚、15亩地膜草莓,竟然需要预约才能保证采摘,还算是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供给能力么?去年8月份定植草莓时,从西安赶来指导生产的高级农艺师询问王建辉对产量有何要求。王建辉说:“绿色、安全、生态,生产的草莓全部能够通过食品安全检测。”这位农艺师感叹道:“这个要求说来不高,其实也不低。其他草莓园业主都是要求单产尽可能高、果型尽可能美,还没有人提出你这样要求的。”元旦前夕,竹沁园的有机草莓开始成熟,每到双休日有400多人次前来采摘、观光,预计可采摘到5月份,也就是露地草莓上市的时候。
  2011年,原籍商州区金陵寺镇下岗职工王建辉,在毗邻老家上竹园村的房店村注册成立竹沁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规划5年内建成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在区农业、财政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流转土地520亩,建成42栋日光温室、120座钢架大棚,修建园区道路和灌溉网络,配建相当规模的加工、仓储、运输等辅助设施。主打产品为西红柿、蒜苗、油麦菜等,主要供应市区蔬菜市场,去年仅蔬菜一项销售收入120多万元。4年来,王建辉每年需要付出近30万元地租和30多万元的工资。
  上秦川河里的水流很缓,偶尔可见锦鸡在对岸山坡觅食,苍鹭在浅水濯足。沿着河堤路向东,左侧宽阔的平地上是一座座静候检阅的设施大棚。约摸三四里路的行程,听王建辉讲述竹沁园成长发展的故事,感受最深的是竹沁园浓浓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
  “园区和群众关系,经历了从水火不容到水乳交融的过程。对于流转土地的群众,优先聘用到园区务工,还吸收60名群众加入蔬菜种植合作社。去年,公司向群众提供800株樱桃树苗;今年,计划向群众发放5000只土鸡苗;明年,考虑投放一定数量的仔猪给群众养殖,公司以两倍的市场价格回收产品。
  “现代农业必须产出最大效益,只有立体种植才能让土地高效产出。今年公司规划进行葡萄、草莓、蘑菇、猪苓立体种植,每棚产出效益将是单一种植的3倍。所有产品都有栽培技术规程、检测准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让更多的人看到农业企业也能赚钱,也有规矩,也靠科技,也保安全,也讲生态,也担责任。
  “农业园区需要注入更多的品牌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注入生产、加工、体验、观光等多个环节,让农耕文化在农业园区绽放时代光彩。开春后,园区将推出浆水豆腐、石磨面粉、香酣品牌产品,还将提供炊饭灶具,前来观光的人们可自采蔬菜、自行烹饪,感受乡村风情、体验农家生活。再过两年,樱桃园、葡萄园、仙桃园也该挂果了,可供采摘体验的项目更多。公司还将打造山水景观、修建老年公寓、开办阳光餐厅,以后每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
  不觉间,一座小山矗立在面前,正在装修的大宅子映入眼帘。围墙上镶嵌着十二生肖浮雕,院落类似于《大宅门》的建筑,当然也是叫作竹沁园。西边,新建的荷花池取代了芦苇荡。东边,繁茂的竹林状如迷宫,一直挨到山脚,行林成带,竹带之间可以摆放不少桌子。想着天气晴好,三五好友在此闲聊慢饮,也是一番乐事。
  “竹沁园还是初创阶段,有了注册品牌,也有微信微博。当市场做大后,考虑在其他地方再建生产基地,提供更多产品。当微信关注到相当数量,就在市区建立配送点,很快就能将客户订制的绿色食材送到门口。”说起以后的发展思路,王建辉还有很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