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跨越式发展插上“绿色翅膀”
——柞水县2014年“马年跨越·辉煌篇”系列报道之四
文章字数:1789
柞水西川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

  深冬时节,走出熙熙融融的大都市,漫步于巍巍秦岭深处素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的柞水县,仰观蓝天白云,俯瞰小桥流水,仿佛尘世中一切焦虑、烦恼都离我们远去。
  作为一个只有16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是柞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柞水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的战略抉择,以绿色发展为取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工业立支柱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考虑。
  近年来,柞水县坚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走“工业立县 循环发展”之路,围绕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矿产、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快对小岭工业集中区和盘龙生态产业园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上下游产品、产业的关联互动,形成关联紧密的物料链、产业链,打造产业大循环。
  该县突出以园区承载,严把工业企业循环关,在延长工业产业链上做文章,在促进与西川、营盘园区间互动上下功夫,在推进盘龙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医学院开展战略合作上花心思,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技改,促进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帮助产业相互带动,鼓励园区相互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铁矿采选及深加工、银铜深加工、尾矿综合利用、水循环利用等4条循环产业链。同时,带动构建了具有柞水特色的“中国七药”等中药材基地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体系、中药加工体系、中药材科技创新体系和中药材现代化流通体系。
  生态旅游促转型
  近年来,柞水县为把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围绕观山、听水、颐情和休闲、度假、养生的特色定位,科学规划“三廊六区九点”的旅游产业布局。
  在重点完善原有四大旅游板块功能的同时,启动了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战略,精心策划了“直升机空中旅游”、柞水的“三天两夜”等重大涉游项目,景区景点周边乡村游营地、垂钓基地、农业观光示范园和乡村美食“一村一品”等旅游服务设施日臻完善,以东甘沟为代表的农家乐集群发展到6处800余家,家庭旅馆、生态农庄蓬勃发展。2014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近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亿元以上。
  如今,“穿长隧、登牛背、上九天、探溶洞、走古道、逛古镇、访农家、赏渔鼓”已成为柞水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秦岭山水、美在柞水”品牌已在全省打响,使柞水成为陕西南线游的核心地区。
  绿色农业强根基
  生态立县,核心是生态经济立县。作为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农业则是生态经济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柞水县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用工业理念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业与旅游、环保等产业相融互动,积极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型农业新模式。
  寒冬中的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内金盆设施蔬菜项目基地里,温室大棚中反季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长势正旺,而2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日光温室里正在进行土壤改良、农户培训、品种选择、育苗等工作。负责人王先生说:“这是刚建成的一部分项目,之后园区将实现食宿、观光、垂钓一体化服务,客人还可以在采摘区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近年来,柞水县按照“一环三廊六区多点”总体布局,建设“十村四庄百家”工程,以“抓点、扩面、亮线”努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品质和持续吸引力。建设的示范园、观光园、生态养生城带动了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4800余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使大量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近日柞水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陕西省2014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该县以“绿色、健康、放心”的生态农特产品思路、“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循环生产模式打造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十万头生猪、百万只土鸡和20万亩林果四大特色产业带,供应的鲜切花、豆腐干、木耳、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打响了“秦宫老作坊”“亿升缘”“新田地”等一批特色品牌,其中10多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柞水核桃、木耳两个产品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目前,柞水的畜牧业实现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沼渣、沼液全部还田,沼气用来发电和生活;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对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的回收利用。2014年,柞水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农业增加值6.6亿元,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1.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6%。         (王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