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夫妻铁匠铺
见习记者 陈 琛 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180
  走在洛南县石坡镇的街道上,老远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声音,循着声音走近发现是间破旧的土屋,门上挂着“铁匠社”三个大字,52岁的赵旭东正用钳子从烧的通红的炉子里夹出一块烧红的铁,媳妇抡锤子,对铁块进行煅打。
  “眨眼,干这一行已经三十多年了,”赵旭东说到,还记得18岁那会,家里穷,想学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于是他跟着当时农村铁匠社退休的老师傅,拉着一辆装着风箱、锤子、钳子等工具的架子车,走街串巷上门给人打铁具。当学徒那会,一天给五角钱,赵旭东每天要做的就是给师傅当帮手,抡锤子打铁,一天下来胳膊肿得厉害,很多次,他都想放弃,可是想想学到一半的手艺,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既然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就要把它学会。”
  两年后,赵旭东学成出师,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涯。最开始的时候,在家里做一些常用的农具,赶集的时候背到集市上卖,偶尔也会有人上门订做需要的工具。2001年,赵旭东在街上找了间门面房,开起了自己的铁匠社。在进门靠右手的架子上,摆放着赵旭东做好的铁具:镢头、斧头、镰刀、铃铛、钳子、核桃夹等,一应俱全,大小不一,价格也从十元到五十元不等。
  别看这些农具看起来粗糙不起眼,每一块都是赵旭东辛苦做出来的。就拿菜刀来说,首先要把生铁块放在一千多度的炉子里烧红,在经过煮火、冷作、热处理、冷处理、淬火、打磨等程序,差不多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打锤的力度和角度都很有讲究。“老赵打出来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咋滴,可是用着趁手,我们做农活,就需要这样一把好用的工具。”来买镰刀的李师傅说道,“在他这买的工具一用就能用好多年,时间久了,来找老赵修理下接着用。”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农耕,农具的销量也不如以前。“前些年,赶上农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到几十元钱,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元。现在生意不如从前。”听赵旭东说,镇上原来还有一个铁匠,后来做不下去改行了。2003年,学徒放弃学艺,铁匠铺只剩下赵旭东一个人,没有帮手,根本没有办法工作,让铁匠社陷入了困境,妻子阮淑芳看到如此,便说来帮忙抡锤,这一抡就抡了十多年。“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不忍心就这么放弃了。”妻子说道,这个铁匠铺就在夫妻二人齐心经营下坚持下来。
  “夏天的时候,房子跟火炉一样。”常年打铁、拎大锤,在火星四溅的炉子周围活动,赵旭东的衣服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窟窿,手上长满了老茧,而现在年纪慢慢大了,干活的时候总难免有些力不从心。2009年的时候,赵旭东的胳膊疼得厉害拿不起铁锤,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嘱咐他不要再打铁了,要回家静养。然而闲不住的他,在休养了半年后,又抡起了铁锤。身边只有两个女儿的他,这门手艺也没有一个可以传承的人。赵旭东现在的念想就是能有人来学习打铁手艺,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说着这些,有人前来要求一副特定尺寸的镰刀,打开风箱开关,点点的星火被大风一吹,熊熊的燃烧起来,赵旭东开始熟练的操作,为顾客打造一个满意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