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市场里的湖北人
文/图 通讯员 彭家让 记者 吕丽霞
文章字数:3599
    每天卸货搬货是他们必做的工作
    夏义平就在这个露天厨房做了十几年的饭

    丰富的小商品是批发商城的特色,但随着商洛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商城也面临着升级上档的需要。
    在商洛市中心城区团结路上,有一处面积不算很大的四方形市场——商州交通批发商城。这个商城里聚集着75家个体户,其中湖北人占了90%以上。这些湖北人大部分是举家迁徙来商洛的,他们要么经营批发小食品,要么经营一些家庭日用百货等,总之,这个批发商城里的商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勤俭做生意
    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虽然语义上稍稍带有打趣的味道,但实际上指湖北人聪明、能干和会做生意。说起他们做生意的秘诀,这些湖北人笑着说,只不过我们能吃苦,做生意比较活,其他也没什么。
    记者参观了他们的居住地,简直可以用寒碜来形容。在商城东排的夏义平,有一间约10个平方米的门面,里面搁满了各色小食品、小玩具和一些日用小百货。她家在商铺二楼上租有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子,供全家4口人居住。里面是一张双人床,除了中间留一条窄窄的空隙供人走动外,靠两边墙也堆着大包小包的商品。夏义平介绍,以前他们就在楼下的商铺里搭一个阁楼,一家四口挤在里边。现在好多了,有了独立的睡觉的地方,想洗澡的时候还可以从楼下烧桶热水在家里洗澡,他们也觉得挺满足的。厨房就在商铺门口,一张破旧的桌子放着锅碗瓢盆,另一张搭起的架子上架着煤气灶,旁边一个简易的架子上放着蔬菜和几包调料。夏义平笑着说,一到刮风天就灰尘四处飘,儿子说,他们吃了十几年的泥土。
    商城北边的王云军家条件更为艰苦。王云军也是湖北天门市人,2003年来商做小食品和玩具批发生意。他家租的一间近30平方米的商铺,前面10平方米左右,货架上和地上摆满了商品,只有一条窄窄的过道,后面10多平方米黑洞洞的房子则是库房和一家四口睡觉的地方,床周堆满了箱子,靠门口稍亮的地方绷了条绳挂着几件衣服和毛巾。这样一个空气流通困难、到处是纸箱子的地方,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空间。面对这些,王云军早已经习以为常。他说,出来赚钱不容易,另租房还要多些花费,一家人将就一下就过来了。
    在商城里做生意的湖北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生活模式。来到西排史国祥的商铺前,史国祥70多岁的老母亲正在门前做饭,双手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洗菜,老粗的手冻得通红,由于地方狭小,她时不时避让着进货的人。史国祥笑着说,“住的是鸟巢,吃的是露天餐馆。”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前,他们就住在用木头和硬纸壳子搭起的阁楼里,2010年他成为商城里为数不多的买房者之一,在附近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他们的两个孩子搬回新家,但父母亲仍然和阁楼里的货物挤在一起,看护着商铺。
    生活条件差是一方面,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辛苦。每次下货就是几十成百件,从大车上卸在门口堆积如山,而这些东西要一件件抱到楼上或阁楼里码好,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一趟一趟地跑下来,往往货搬完了,人累得就直不起腰了。一年到头,每天都要将这些货物搬出挪进,史国祥抚着他的腰说,夫妻俩现在都是腰椎间盘脱出,一劳累就疼得要命。长时间当搬运工,夏义平早已习惯,他两口子除了过年休息几天外,每天忙得从不得消停一会儿。丈夫负责进货和给客户送货上门,她招呼门面。现在即使丈夫不在,她也一个人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寒来暑往十多载,夏天热气蒸腾,冬天冷风飕飕,她也是每天坚持着早上七点开门,晚上八点收摊。她笑着说,别人冬天都烤火,她却从来不烤,烤习惯了离开火给客户取货点货都冷的不行,还不如硬扛着。
    互相帮衬亲如一家
    这些湖北人总结道,我们湖北人做生意都比较活,不像商洛人一是一二是二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一商户谈到,小百货讲究的是薄利多销,双方商谈价钱,一来二去,觉得能赚点钱就卖了,不会死扛着不卖。另外在进货时,他们会根据各个地域情况给商户推荐产品,有的产品销不出去,他们就给商户退货。这样一来,商户觉得他们热情,又好说话,就喜欢和他们打交道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互相进行价格战。商户刘汉雄介绍,虽然同在一个市场,经营的项目互相交叉,但各有各的经营渠道和主打商品,从不互相“打价”,同一件商品,在这家是这个价,到那家也是一个价。在同一个商城里大家都做生意,你有你的固定客户,他也有他的定点客源。尽管这个批发市场里90%的商铺都是湖北人在经营,但他们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做生意的技巧,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因为做生意发生过摩擦。“大家都出来混,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规矩,好几个老乡都知道我的固定客源,我也知道他们一些固定客户,但谁都不会打谁的主意,各人都有各人一块自留地,谁都不会去占他家的地畔子!”刘汉雄老板笑着解释。
    同时,如果自家没货,从乡党店铺里调货也是常有的事。采访当日,一湖北乡党就来到夏义平店中调走了两箱货物。侬言软语的方言,聊的格外热闹,看着记者一脸茫然,夏义平解释了情况,并笑着说,他们整天在一个院里生活,彼此之间就像亲人一样,大家都互相帮衬着赚钱,经常这样做。她还介绍,他们湖北人比较重视节日,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他们都会给自己放半天假,乡亲们聚在一起上二龙山玩或是在一家做饭吃,男人们喝酒,女人们聊家常,一起回忆在老家的日子,那种场面格外温馨。如果外县的乡党有事,他们就会组织一大帮乡党,到山阳、柞水等地行礼,顺便带着家人逛一逛。
    另外,每年春节总有几家乡党不回家过年,这个时候,他们就轮流着在各家过年,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做点腌鱼、腌肉,再做一大桌蒸菜,把一个个在异乡的冷冷清清的年过得热热闹闹。到了初五六,到回家过年的乡党回商洛的日子,她们就提前与乡党联系,做好饭菜等他们,让乡党来了有口热饭吃。
    安家落户在商洛
    “我儿子是从这个市场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作为湖北人,我们脸上都感到无比荣光。”夏义平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的确,身处这么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并能够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着实不易。因此,他成了这个市场里湖北人的骄傲。
    谈起儿子,夏义平骄傲里夹杂着些许辛酸。她说,因为从小就看到我和他爸在店里忙来忙去特别辛苦,儿子就特别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然后就和院里的孩子一块玩,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包括儿子考公务员前两天,还在店里帮忙下货,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居然考上了,真是给大人争了一口气啊!
    现在,夏义平的儿子成了这个院子的骄傲,也成为乡党们孩子学习的楷模。据一位湖北乡党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初在这里做生意的乡党感觉这里能挣钱,市场环境好,民风也好,便通过来一个带一两个,慢慢的就陆续来了70多户,基本上都是举家迁徙过来,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方便,现在大多数都在商洛落了户。现在在这个院里上学的湖北孩子也有几十个,他们也都是父母吃苦受累的动力和源泉。史国祥家里有两个孩子,现在老大已经成了一名大学生,老二还在上高中,每年巨大的花销让他们一家更为辛苦,但谈起孩子的事,他总是笑逐言开,他满脸期盼地说,只要孩子能像夏家一样,在商洛考个公务员,我就心满意足了。另一位湖北小老板接过他的话,我们大人背井离乡的到这里,就是为了赚钱,有好的生活,只要孩子能好好学习,有出息,这比让我们每年赚几百万还高兴。
    融入商洛共发展
    虽然在异乡打拼,但商洛市场的湖北人仍然带着他们的乡风民俗和生活习惯。譬如在饮食方面,湖北人最喜欢吃大米,一日三餐顿顿米饭也不为过。湖北人喜好鱼肉,他们有“无鱼不成席”的传统。他们也和商洛人一样喜欢喝酒,猜拳、行酒令他们样样在行。与商洛几个人凑一起随意整几瓶酒,边喝边聊天的豪爽性格略有不同,依这些湖北人的性情,他们相对喜欢清静和“慢慢来”,讲究边吃边品并细嚼慢咽。
    另外,在孩子就业问题上,湖北人的思想则比商洛人开明得多。像夏义平的儿子在商洛考上公务员,让他们更多的是觉得对贫家出学子、对异乡人融入商洛生活的一种骄傲。对于孩子未来的工作,他们则认为,没有正式工作就打工,就做点小生意,只要人勤快,肯吃苦,怎样都能赚钱,没有必要逼孩子挤这一座独木桥。
    思想观念的不同,并不影响这两地人和睦相处,他们也都慢慢地融入了商洛生活,在当地结交了不少朋友。史国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他在商洛的两位朋友。一位是西荆的李加强,因为有个商户欠了他几百元的货款,好几年都没给他,同为生意人的李加强听说了之后,他主动和那个商户沟通,帮他要回了货款。还有一个商户是砚池河的蒋新海,看到他们一年到头不出门,来进货时老是邀请他们一家到砚池河去玩。后来,还将史国祥的父亲带到他们家去玩,隆重地接待他们,回来时还带了不少的土特产。这一切都让他们非常感动,也为他们有这样的朋友而高兴。
    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把这些湖北人拉到商洛安家落户,他们用聪明才智带给商洛繁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商洛。湖北人善于做生意,热情好客,也吃苦耐劳,在感慨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向好的同时,心里不由流淌一句话就是:咱们商洛、湖北人民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