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带领乡亲共圆致富梦
文/图 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3105
技术员王诗建正在日光温室里摘除西红柿侧芽
李应霞因为了有这份工作,就连干活时也乐得合不拢嘴。
竹沁园吸纳了周围六七十个农民在此务工
太阳照射下的竹沁园一角

  周末,大山怀抱下的“竹沁园”格外生动,这里空气清新,山间景色秀丽,采摘园里的葡萄树尽情地展现着它的绚丽多姿,葡萄叶郁郁葱葱,一串串大颗的葡萄晶莹剔透,鲜嫩水灵,忍不住让游客停住脚步,尝尝它的酸甜味。游客在采摘园里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欣赏葡萄美景,当感受到一点饥渴时,可以来到不远处的四合院里休息,喝茶,吃饭,这个仿古式建筑的四合院让人食欲大增,不觉间吃了很多。但是不用愁,四合院旁边有一片幽静的竹林,可以在那里漫步小憩,也可以在西边的荷塘里停留,听荷花开的声音,观赏荷塘里鸭子的奇妙舞姿。这个场景在王健辉心里想了很多次,但令他欣慰的是,不久后,他的这个想法就能成真。
  “竹沁园”的产生
  竹沁园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商州区金陵寺镇房店村,王健辉是这里的负责人,他的老家就在这里。今年40岁的他,踏实能干。前几年,一直在西安做服装生意,由于家中老父亲生病,他只得回乡照顾,一耽搁就是好几年。等他再次打算创业时,市场大环境已经改变,重做服装行业已是非常艰难。他想着总是在外地奔波很难照顾到家里,在外打工也无法改变家乡的面貌,还不如回乡创业,也许能为自己的家庭和父老乡亲作出一点贡献。有此想法,王健辉便付诸行动。
  在多方询问和考察下,他决定发展现代农业。“城里的大部分反季蔬菜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运输费用高,价格自然也贵,等自己做成之后就能让老百姓吃上健康又便宜的蔬菜。”王健辉最初是这样想的。他亲自去堪称“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实地考察,并聘请山东当地的技术员过来进行指导。2011年,他投资280万元建起了竹沁园的一期工程——120亩无公害大棚果蔬生产项目。于是,被取名“竹沁园”的现代农业园区初步产生了。据王健辉的解释,“竹沁园”这个名字中竹子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沁”包含了不断地蔓延、发展之意,也说明了他对农业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现如今,四年过去了,竹沁园现代农业园已初具规模,投资880万元的二期设施大棚蔬菜基地于2014年已投入使用。投资840万元,建设300亩水杂果采摘园和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建设阳光餐厅、观赏景观、老年公寓等设施)的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记者看到园中的葡萄树已栽种到位,四合院也已基本建成。走在园区内,大棚外红色柱子形成的长廊,挂着的火红灯笼与大棚里的绿色蔬菜形成鲜明对比,工人们在园子里忙个不停,处处都呈现着一派繁荣的景象,大家都在为五月的开园做着充分的准备,这也意味着一切离王健辉的设想越来越近。
  王诗建的技术创新
  3月6日,在竹沁园的日光温室里,记者看到几笼采摘好的西红柿,每个都个大且色泽好,忙碌的技术员正在整修一旁侧芽,他边忙碌边说:“种蔬菜就像养娃一样,必须得悉心照顾才能结出好果子。”
  竹沁园里现有4个技术员,已经不是当初从山东聘请的技术员了。原本王健辉聘请山东技术员来时,考虑到他们经验丰富,技术成熟,没想到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差异,他们来之后,培育出的蔬菜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致使竹沁园成立之初一度发展缓慢。后来,王健辉高薪聘请了家住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的王诗建,担任园区的技术总监,园区在发展上才有了大的改观。
  王诗建,今年52岁。自高中毕业起,就开始研究种植大棚菜,从1982年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时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最早是自学加上政府提供的多次培训,我才在种植大棚菜方面有了一些方法和经验。”王诗建说。3年前,王诗建刚来时,就提出要以种植大众化蔬菜为主,在保质量的基础上增销量。几年来,在他和其他技术员的努力下,在王健辉的管理下,园区每年都有盈余,发展一直都很好。
  直到去年,王诗建发现,传统的种植已不再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创新和思考下,他大胆提出了立体种植的思路。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园区先用一个棚做实验,发展4层立体栽培。在最高层搭葡萄架种植葡萄,中间栽种草莓,种植草莓的架子下进行食用菌繁殖,在食用菌下的土壤里再种上猪苓和天麻等中药材,以达到空间的充分利用。“如果试种下来的效果好,整个园区将大面积推用,这也是园区发展上一个大的技术创新。”王诗建说,“走一步看一步吧,有问题就一个个解决,相信会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村民的新盼头
  竹沁园成立至现在,已经吸纳了房店村7个组的五六十个村民在此务工,参与合作社的也有五六十户。村民在此打工的月收入都在一千元以上,有土地流转进来的,每年还能拿到每亩地一千元的租金,村里的群众都高兴不已。
  在竹沁园务工的村民乔兴民今年已是70岁,精神状态非常好,他说这都是在这里干活的功劳,因为心情好,所以身体也非常棒。乔兴民的孩子都外出打工,只有他和老伴呆在家里,他知道,像他和老伴这样的年龄,出去找活没一个人愿意收。他也从没有想过这辈子能挣上工资。现在他和老伴都在园区上班,“我一个月在这干活挣1500元钱,我老伴挣1050元钱,加上土地一年的租金,我们两口一年到头能收入3万元。”乔兴民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房店村的房红芳也在园区上班,她今年40岁了,丈夫在外上班,她一直在家里照看娃,除过干农活外,就是做饭洗衣,在家里没一点收入。自从在竹沁园上班后,她既有了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也照顾了娃和家里。
  “没有大棚菜,到哪去挣钱,还真得感谢这个园区呢。”听到记者采访,正在不远处干活的李应霞赶紧凑过来说出她的感受,从她的脸上就能看出四个字“神采奕奕”。她算了一笔账,原先在家务农,家里几亩地一年到头拼死拼活收入不到两千元,除过化肥成本和种子,所剩无几,更不用说人力了。李应霞家里一共8口人,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根本抽不开身出去打工,没有读过书的她只能呆在家里靠种粮食生活,用她的话说,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别人能给自己发钱。从2013年开始,李应霞就在园区帮忙,自己家也有一些地被流转了进来,每年也发给一些租金,光租金就能达到原先务农的收入。“村里有些人的地没有被流转进来,还很羡慕我呢。”朴实的她直言不讳地说道。前不久,她的孩子盖房,她先后拿出来一万多元钱帮忙,她告诉记者,这都是在园区挣下的,她平时比较节省,舍不得花,都给娃花了。“既把钱挣了,心里也高兴了,和一帮子干活的姐妹说说笑笑,生活变得特别有盼头。”走时,李应霞还笑呵呵地说着。
  群众富才是
  最终目标
  竹沁园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在其成立之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从基础设施方面(包括水电路的改造)给园区帮了不少忙,也缓解了很多问题。在流转的土地上,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贴。
  “因为有支持,有肯定,才更有压力,必须踏踏实实从源头上把关,从质量上保证。”技术员王诗建说。竹沁园发展这几年来,从来没有愁过蔬菜的销路,园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从棚里外的杀菌,到农家肥的使用,蔬菜从品质上得到了保证,加上后期的分装和挑选,从竹沁园售出的蔬菜用户都非常认可。园区产出的蔬菜也已得到了陕西省质检中心的检验,获得了无公害产品的标识。如今园区种植的蔬菜,除过部分进超市外,大部分都供给了一些学校、单位和企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
  公司在渐渐发展,王健辉也一直没忘自己的初衷:不仅要自己致富,让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才是最终目标。他带领工人给周围群众免费发放了桃、杏、大颗樱桃的苗子,还免费发放了鸡苗和猪苗,让农户进行无公害养殖,等鸡和猪长成后,农民也不用愁销路,园区会统一收购,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王健辉期待的是,等到若干年以后,他的家乡不再是现在的模样,村民都走上了致富的路子,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房店村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农民的心情美,风景美,生活更美,游客也能在此享受到真正的田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