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月里来走亲戚
谢云涛
文章字数:1384
  尽管历史滚滚向前,但是“正月里走亲戚”的习俗至今未衰,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的纽带,越是在最美的瞬间越是要和最亲的人分享,在镇安年俗里,正月间走亲戚是一台重头戏,并把这种亲情大交流演绎到了极致。从初二开始,乡村城镇间的道路上,走亲戚的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公路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载着形形色色走亲戚的人,他们喜气洋洋,走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很是热闹。
  正月里走亲戚不同于平时,是有规矩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迎来送往。一般情况下是晚辈先走长辈,若作为晚辈,你走得太迟,长辈就会先到你家,“将”你一军,让你汗颜惭愧。因而,各家各户在走亲戚的事儿上都不能掉以轻心,譬如初二走谁家,初三走谁家……都要提早做好安排。走亲戚讲究礼尚往来,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要相互走动。
  镇安有句很有名的俗语叫做“除了干柴无好火,除了狼舅无好亲”,所以镇安的正月走亲戚有别于“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这一传统,也表明了秦头楚尾传统文化对母系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因此初二走舅家是雷打不拖的习俗。很小就听老人讲过这么一件趣事:一个年轻人因舅家太远,就先走了周围邻近的亲戚,直到后来有时间了,才准备去舅家。谁知走到半道,正碰上舅舅要去他家。当时舅舅问他:“过年没见外甥来拜年,我就来看你呗!”年轻人顿悟舅舅的言外之意,窘得满脸通红,忙道歉不迭。
  正月走亲戚的礼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礼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听父辈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带馒头、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我们就开始记事了,一般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烧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二十一世纪,多是水果、奶、茶、脑白金、黄金搭档等;雅一点的,还有鲜花、书籍、音乐唱片等。印象很深的是笔者小时候常常被母亲要求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挎包背着两封挂面、一瓶“秦川大曲”和两斤白糖到处走亲戚,不仅好吃好喝若干天,还会有不少袜子手巾被装入黄挎包内,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人家打发的少许人民币了。
  正月走亲戚还有很多讲究:新婚之人走亲戚,一般是新婚夫妇一路同行,出双入对的,算是走亲认门,生了小孩后携妻带子的算是回门,都算年轻人在成家之后走自己的新亲戚。在新婚夫妇辞别之时,主家都会以人民币或者实物回馈,送给他们以作为见面礼或贺岁礼;若是亲戚带来了小孩或是小孩自个走亲戚,凡是未成年的,在辞别主家时,主家必须送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钱的多少都由主家自个定夺:钱多说明你家境殷实,出手阔绰大方;钱少也表明你心意到了,懂得人情世故。一个正月下来,新婚夫妇和孩子都会“赚”到很多钱,有心的孩子还会把压岁钱作为新年的学费,有的孩子会理财,及时央求家长给个账号把压岁钱存起来;有的知道这钱是家长人情礼往,会左手收钱,右手又把钱转交家长;也有家长刚开始说给孩子零花,后来打麻将没本钱了就打起孩子压岁钱的主意,几次下来就把孩子的礼钱输得精光,所以精明的孩子会在正月大大方方地购买平时买不到的大宗玩具或者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和内容也与时俱进:短信、微信、电话、微博拜年,不亦乐乎。但不管拜年的形式如何变化,但走亲戚依旧是拜年沟通亲情最直接的桥梁,这种习俗几千年来,在镇安大地经久不衰,一直延续着,它让年味更浓、让礼节生根,涌动着新春的祝福和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