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爱心接力30年
文/图 记者 王涛 李亮 通讯员 李顺达
文章字数:1826
一提起要给她们照相,姜银宏的老伴和儿媳都略有推辞,后经邻人劝说,三人才拘谨地照了这张合影。

  30年前的一个寒夜,山阳县色河铺镇太山村村民姜银宏在外出送货途中,遇到一位拾荒人,见他可怜,将他带回了家。从此,面对这个从未谋面且毫无血缘关系的“哑巴”,一家老小就像亲人一样待他,30年过去了,姜银宏老人已不在世,照顾“哑巴”的责任也早已传承到了儿辈姜昇军的身上。生活是艰辛的,但姜家人依旧风雨无阻,默默地照顾着这位“哑巴”老人,续写着两代人的爱心传奇……
  寒夜结缘
  1983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走上了经商之路。家住山阳县色河铺镇太山村村民姜银宏紧跟时代步伐,在当时还很落后的农村率先做起了香肠生意,一时风生水起,算得上是当时村里的创业明星。
  这年腊月的一个夜晚,姜银宏在给客户送货回来路经一个叫甘沟梁的地方时,送货的卡车坏在了梁上,此时已是深夜,外面狂风呼啸、寒气袭人,无奈之下,姜银宏和司机只能躲在驾驶室里避寒。正当两人睡意渐浓时,听到外面似乎有人活动的响动,两人以为是“贼娃子”准备偷东西,随即拿着手电筒下车查看。在手电光的照射下,姜银宏发现原来是一位“要饭”的老人在车旁冻得瑟瑟发抖,只见他穿着一身破破乱乱的棉袄,腿脚不少地方都裸露在外,浑身上下犹如穿了一套“蓑衣”。
  “你是谁,怎么半夜了还在梁上?”姜银宏试着多次询问老人,可是老人没有任何反应,他们意识到,他们遇到的不仅是一位“要饭的”,而且还是一名哑巴,顿时,姜银宏的同情心更加强烈,赶紧脱掉了棉大衣披在“哑巴”身上,并让他进驾驶室避寒。准备第二天将“哑巴”带下梁子再作打算。
  带“哑巴”回家
  第二天,姜银宏他们终于将车修好了,带着“哑巴”一路下了甘沟梁子。可是,面对请辞,“哑巴”怎么也不下车。于是,姜银宏又带着“哑巴”一路到了漫川街,在一家饺子馆,每人狠狠吃了一大份饺子。
  出了饺子馆,姜银宏发现“哑巴”默默地跟在他的后面,也准备上车,同情心促使他在心底有了“接收”他的想法。没有多余的话语,按照“哑巴”的意愿,姜银宏带着他一路往家里赶,到了家里,姜银宏首先要家里人为“哑巴”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并为他换了衣服。
  家里突然多了一位“哑巴”,时间长了家里人多少都有些不满,但是看着“老爷子”姜银宏都没说什么,儿子、儿媳也不敢过多干涉。尤其是,姜银宏对待“哑巴”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没事还和他一块喝上几杯。
  就这样,“哑巴”在姜家居住了下来。一块吃饭,一块干活,久而久之,姜家人和“哑巴”相互之间已经有了感情,好像一家人一样,姜银宏的儿孙也都叫“哑巴”为“瓜大”“瓜爷”。
  爱心传递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多年过去了,姜银宏一家人细心地照顾着“哑巴”,虽然依旧不知道“哑巴”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新生活,“哑巴”高兴之余还会比划着手势,有板有眼地哼上几句东方红的调子。
  2007年6月,已经照顾“哑巴”10多年的姜银宏突发脑溢血去世,虽然没留下什么遗言,但是姜家人知道老爷子肯定希望后辈能够一如既往地照顾“哑巴”,大儿子姜昇军主动承担起照顾“哑巴”的责任,生活依旧。
  近日,记者听说了这件事后,专程赶到了姜昇军的家里,家里只有姜银宏的老伴和儿媳袁福田,他们告诉记者,“哑巴”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知道山楂能卖钱,一大早就上山了。其实,袁福田家并不缺这几个钱,她的4个儿女都已参加了工作,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这些从家里的摆设就能看得出来。
  在农村,人情往来比较多,有时候出去送礼,袁福田就提前烧好开水,准备好饭,供“哑巴”中午吃,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哑巴”做饭,有时候到知己亲戚家送礼,直接就带上“哑巴”一块,也不怕别人“怪罪”。袁福田几个出嫁的女儿时不时还打电话问候他们“瓜爷”的身体状况,回家了也会为“瓜爷”带上他喜欢吃的东西。
  “30多年照顾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记者,袁福田和姜银宏的老伴异口同声道:“哎,也没什么,都这么多年了,跟一家人一样,无非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的事。”30年的照顾,被他们轻描淡写地概括成了这一句话,期间的辛酸也许只有他们知道。
  采访中,记者还得知,大概2008年的时候,一位当地民政干部下乡途中,听说了这件事情,深受感动,主动帮忙为“哑巴”办理了五保。在“哑巴”的房间,记者看到床铺干净暖和,旁边的一个木箱了放满了姜家人为他准备的衣服。据姜家人估计,“哑巴”如今至少70多岁了。他们表示,“哑巴”百年之后,他们会像对自己的父亲姜银宏一样给他养老送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