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访山阳裁缝街
文/图 记者 肖 云 见习记者 陈 琛
文章字数:1939

  现如今,商场里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你自然会觉得以前很吃香的裁缝店就少人问津了。然而记者近日在在山阳县城的西城壕,却看到有很多裁缝铺子,这些铺子的店面大多很小,一台缝纫机、一张裁剪桌、一些针头线脑,就能占满整个房间,门口再摆上一个不甚起眼的招牌:裁缝铺。不长的小街,从头走到尾,这样的小裁缝铺就有十几家之多,所以称它为裁缝街应该名副其实了。
  在一个约6平方米的简陋门面里,59岁的藩玉正低头忙着改一件衣服。藩玉边干活边告诉记者,她以前是在乡镇干计生工作的,那个年代计生工作可是个苦差事,不仅天天下乡,还经常遭到老百姓的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藩玉有了改行的念头。1985年,她离开工作单位,在裁缝学校学了4个月的手艺,就办起了裁缝铺。当时,她的店面开在县中医院附近,那里人来人往的,生意还不错,还可以顺带照看孩子,生活安逸了许多。藩玉回忆称,最忙的时候在腊月,一年到头了,再穷的人都会给自己和家人做件新衣裳,犒劳这一年的辛苦付出。那个年代,男人流行中山装,女人流行穿西装,小孩多是做花棉袄,一天平均就有二三十个人来做衣服,忙时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还得请帮工,虽然忙,但收入还不错。后来,开裁缝铺的人越来越多,卖衣服的店面也在增加,她的生意被冲淡了许多,现在,她接的都是一些缝纽扣、裁裤边之类的活,偶尔也有人来做裤子,但这些人要么是老年人,要么就是身材特殊,在市面上买不到合适衣服的人。他说做一条裤子20块钱,算是单笔生意挣得最多的,其他的小缝小补只收几块钱,一年除去4000多块钱的房租水电费,剩下的就没多少了。她虽然年纪大了,胳膊也经常酸疼,但为了生活,她还得坚持开着店。藩玉说,如果不改行,她每个月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当初那个决定,不知是对是错。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宁江英,老家在山阳县杨地镇,17岁时,镇上来了一个裁缝老师,教学裁缝,因为裁缝手艺在当时很流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大人们都觉得这是个好行当,就鼓励她报了名。宁江英说,她两个月学成回到村里,村里人知道她学了裁缝,就放心地把衣服、布料拿到家里请她做,乡亲们的信任,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她的手艺也慢慢地得到了提升。1993年,她来到县城,在东门口租了房子,正式办起了裁缝铺。“在乡下做一条裤子8毛钱,到了城里,是2块半到3块钱左右,比在乡下挣钱多。”宁江英说,那时由于自己的手艺好,基本天天都有活做,忙的时候,客人送来的布料或是要裁剪的衣服一堆一堆码在桌上,一个周都做不好,有时为了赶工,她会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然而到2005年前后,卖衣服的商铺像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开了起来,网上淘宝也开始盛行,曾经前途光明的裁缝行业走起了下坡路。“现在的人流行在网上买衣服,有时候买大了或者买小了,就到我这儿改一下,真正来做衣服的基本上没有。”说得这里,宁江英的神情有些落寞,曾经,她是这里数一数二的好裁缝,一块布料在她手里一转身就是一身合体漂亮的衣服。而今,她拿手的技术已经派不上多大用场了,只能做一些不需要多少创新内容的简单活。但宁江英很快宽慰自己说,虽然不做衣服了,但改衣服的活增加了,生意也还不错。
  刘建玲今年36岁,算是这条街面上比较年轻的一个裁缝了。1999年,她出门去西安的衣服加工厂打工,学到了很多新鲜、时髦的衣服做法。“那时,西安的李家村、康家村全都是做衣服的,生意好得很。”4年后,已掌握了缝纫手艺的刘建玲回山阳开了一个门店,把在西安学到的新样式用在了实践上,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后来由于结婚生子,中间停了好几年。2011年,娃上了小学,为了贴补家用,她重操旧业开起了裁缝铺,虽然此时裁缝行业已不再是当年的光景,但刘建玲想得很开,“卖的衣服装饰多,好看又便宜,谁不喜欢呢?但是,缝缝补补的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干,扣子掉了,衣服开线了,只能来找裁缝铺,你说要真没有了裁缝铺,肯定也不行。”
  在这条老街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家专门修理缝纫机的店,店里摆放着四五台老式缝纫机,门口挂着一个不起眼的纸板,上面写着:“修理缝纫机”。店里的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们,负责维修的是他74岁的爷爷,这会儿去外面逛去了。年轻人告诉我们,修理缝纫机现在成了热门活,因为没人修了,“衰到一定程度就变红了。”他打趣地说道。现如今,服装店、商场、缝纫店和一些乡下人家里都还用缝纫机,但山阳县城总共就剩一两家维修店了,修一台50块钱,也能挣个零花钱。当我们问作为年轻人的他有没有想学修缝纫机时,他边笑边摆手说:“这个早都被社会淘汰了,哪个还会来学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裁缝手艺没有以前流行了,但小小的山阳县城里,裁缝店的数量并不算少。就像许多裁缝店主所说的,网购使得做衣服的少了,改衣服的多了,这也是一种商机,使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店经过时代的淘洗,还依然存在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