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播撒希望
文章字数:1878
刘兴才在玉米示范田做科技对比试验

  2014年马铃薯收获季节,在商南青山、富水、试马、清油河等镇的科技示范田里,刚采挖的马铃薯堆积如山,个大如拳,被装上车运往远方。一位头戴草帽,身穿白色上衣,挽着裤脚,穿着沾满泥巴鞋的“老农”笑眯眯地抚摸着这些“金蛋蛋”,忘神地欣赏着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这位“老农”就是商南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刘兴才。
  推广农业新技术
  刘兴才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79年参加省考,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干部。
  经过多年的实验,刘兴才选育出适合在商南大面积推广的小麦、玉米、花生、蔬菜良种,促进各类作物单产提高30%以上。小麦亩产由16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玉米亩产由200公斤上升到300公斤。他先后承担了水稻旱育稀植、洋芋冬播技术、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巴西陆稻、地膜玉米、地膜花生、地膜洋芋的种植及间作套种、平衡施肥等试验120多个。
  1983年,刘兴才大胆尝试科技承包,与梁家湾村签订350亩杂交水稻技术承包合同。在他率领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县推广成功。随后几年,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柳树湾、富水、清油河等地,发展杂交水稻1.2万亩。
  这一次技术承包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也为接下来推动的“白色革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铺平了道路。这项技术在其他市县纷纷推广,通过验证确是一项增产技术。在他耐心劝导和示范带动下,群众慢慢接受此技术,两个月后,全县沟沟叉叉布满“白色”,总面积达3万亩。
  发展商南“菜篮子”
  群众的温饱解决后,蔬菜成为全县紧缺的农产品。如何解决人们吃菜难、吃菜贵问题?刘兴才决心发展商南人自己的“菜篮子”。经实地考察、调研,最终选定富水镇王家庄村为全县“菜篮子”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在他的推动下,王家庄村蔬菜由最初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300户;由最初的4亩,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亩;王家庄蔬菜成了县城居民重要的蔬菜来源,占商南蔬菜市场份额的50%以上,早春大棚亩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是种粮的5-7倍,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王家庄村被农业部命名为“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周边村和其他乡镇农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带动全县发展蔬菜种植3.2万亩。仅此一项,菜农人均增收480元左右。如今,刘兴才将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扩大推广到城关、青山、试马、清油河、过风楼等10多个镇村,并引进了九眼莲菜、大荔西瓜等特色菜果种植。
  平地能种菜,山区能种吗?2008年,刘兴才深入高寒山区实地考察,积极探索高寒山区农业发展新途径,在碾子坪村大胆试种秋甘蓝30亩,长势良好,效益明显。2009年又在青山、白鲁础等地发展秋甘蓝500亩,后来逐步发展到2000多亩,采用马铃薯与甘蓝套种模式,年亩经济收益达到5450元,是过去洋芋套玉米亩效益的5.7倍,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菜农卖菜难的问题,他多次到南阳、十堰、西安等地找市场,与西安、湖北等销售商和本县两家大超市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地膜洋芋使群众增收
  2011年,刘兴才在青山镇草荐村、十里坪镇碾子坪村等地膜洋芋试验田块采用先覆膜后播种技术,结果这些田块出苗率在90%以上,而先播种后覆膜的田块出苗率只有60%左右。平均亩增产30%以上,亩增收600元左右。通过连续三年试验,先覆膜后播种出苗率远远好于先播种后覆膜。这是刘兴才在农业生产中又一次技术革新。
  今年春季,刘兴才把科技讲堂搬到青山镇草荐村马铃薯高产示范田地头,手把手对种植户们进行培训,现场解疑释惑,引导农户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民心中贴心人
  2011年,王家庄村100多亩大棚蔬菜普遍发生病害,由于菜农误诊,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后来村干部一个求救电话,刘兴才匆忙放下手中工作,直奔大棚,仔细观察后说:“这不是霜霉病,而是细菌性角斑病,你们看,这叶片病斑小,易穿孔……”
  2012年5月初,接到十里坪镇西坪村群众反映,玉米遭受蚜虫危害,刘兴才和技术干部带着防治器械和药物,驱车150多公里赶到十里坪镇西坪、宽坪和小川3个村实地查看虫灾,研究对策,制定防治方案,给3个村送去3台机动喷雾器,价值3万多元的农药,为虫灾最严重的西坪村解决2000元工作经费,全力组织群众开展统防统治,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减轻了虫灾。
  目前,全县马铃薯、花生、大棚菜、玉米、小麦等粮经作物科技示范田面积累计达4万多亩,亩均增产30%以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农民腰包渐渐鼓起来。
  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换来的是群众的信赖,交来的是手足情深。商南的乡亲们把刘兴才当成亲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热情拥上前去,请他到家里喝茶吃饭,拉家常。扎根农村35年,刘兴才把全部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商南的“三农”事业,用一颗爱民之心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之歌,谱写了一首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