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山深处的戏曲传承
文/图本报记者刘少鸿贾书章
文章字数:2412
自乐班成员在一起切磋技艺
自乐班领头人、今年56岁的常善秀在唱《花墙会》。
砚池河镇自乐班成员在一起说戏文

  深山百姓的自乐团
  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农忙时在大山深处贫瘠的山地里劳作。农闲时聚集在一起,一只小鼓、一把二胡、一副板子,配上他们的婉转缠绵的戏曲,整个山村里就一下子热闹起来。喜爱戏曲小调的山里人闻声而动,听他们唱《花墙会》《山伯访友》《乾隆下苏州》《张连卖布》《麒麟送子》《嫂劝姑》等老戏,听得赶集的乡亲们忘了回家,听得正在地里干活的大爷、村姑放下了手里的锄头……这就是商州区砚池河镇一帮由农民戏曲爱好者组成的戏曲自乐班。更珍贵的在于他们传唱的戏文曲调,都是原汁原味的商洛花鼓、山歌小调。
  4月1日,天不作美。我们一行到砚池河镇采访,车进入赤水峪,山路蜿蜒,雾霭茫茫。待我们爬上高高的白沙岭,天下起雨来。起初是如丝如缕,没多久雨却见着大了起来,风吹着雨幕,大雨在风中斜织着、飘洒着,整个砚池河的山峦灰蒙蒙雾茫茫一片,山道两旁,粉红的山桃花,雪白的山梨花在风中抖落着雨水,而柳丝在雨中却越发显得青翠葱绿,一幅乡村诗意图让人豁然开朗。到了镇上,自乐班的一帮子戏曲爱好者们早已冒雨等候在楼梯口。见到我们,他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了镇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在会议室里,自乐班的房立宝和常善秀把他们的老“家当”全部拿了出来,说起了自乐班的经历。
  装备最老旧的自乐班
  砚池河镇自乐班成立于1990年。当时,喜欢唱戏的常善秀和房立宝、龚正虎等8人看到他们当地老戏班子的老艺人相继过世,再不把班子成立起来,在他们当地流行了百年的戏文面临失传。8个人就自发成立了自乐班,把从原向阳村大队唱戏所用的一套老家当从村里打了借条借出来,就搞起了这个自乐班。
  自乐班现在只有一只60公分的小鼓,一把旧二胡,一面小锣儿,一副板子,一顶黑色的旧官帽和旧的无法再用的花帽,这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没有演出服装,他们就穿着平时干农活的衣服给群众演戏。就凭着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家当,自乐班8个人20多年一路走来,每年从腊月唱到二月,平时遇到村里红白喜事也唱,只要群众需要就去唱,自乐班用他们的拿手戏给山里人送去了快乐和吉祥。
  花鼓曲调最齐全
  砚池河镇位于商州南部秦王山脚下,距商州城区70公里,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居民以客家人为主。相对闭塞的环境,独特的客家文化和当地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形成了特殊的语言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戏曲和小调。商洛花鼓曲调主要有筒子、八岔、小调三大门类,细分可达1000多种曲调,在砚池河镇自乐班基本上都能找到其对应的曲子和戏词。
  在自乐班为我们演出节目期间,区曲协的王志儒老师详细查看了自乐班的戏本子,这些戏本子就是自乐班一帮子从老辈民间艺人那儿口传下来的戏曲歌词,记录和抄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使用的学生作业本和老账本上。由于演唱者文化程度较低,都是手抄的戏词。虽然错别字很多,但唱词文意基本明了清晰。王老师非常惊奇的说:“别看这个自乐班人手不多,但现在还会唱的商洛花鼓老戏文就这个班最齐全,尤其是已经消失了的老民间戏曲《湘子渡林英》戏文全面,且唱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调子,特别是花鼓戏中的开门调砚池河镇自乐班唱得非常有韵味,非常难得。”
  乡村文化传承人
  《湘子渡林英》传承人常善秀今年56岁,是砚池河镇街道村人。2014年从镇妇联干部退休回家。常善秀的父亲胡启汉是砚池河镇有名的农村老艺人,能唱60至80多个花鼓老戏和30多个孝歌。常善秀自幼就喜欢唱戏,她26岁时跟着父亲学会了60多个戏曲。据胡启汉老人回忆,他的父亲自从湖北迁到砚池河,就把在家乡湖北会唱的100多个老戏曲目口传给了他。胡启汉老人为了不把戏文失传,他在80年代曾经办了个培训班,共招了15人跟着他学唱戏,15个学员每人学会了40到50个戏曲。胡启汉就把15人分成两个戏班子在砚池河一带唱戏。
  常善秀跟着父亲学唱戏,父亲对她说:“希望你能把戏给传承下去,否则就失传了。”常善秀在10多年间,从父亲胡启汉处学会了50多个小戏。1990年,她和砚池河向阳村的房立宝等8人发起成立了自乐班。自乐班一帮子人互相学习,相互提高。他们在一起差不多能唱50多个戏。每年腊月到正月一唱就是几个月。一天到黑不回家,从砚池河唱到山阳、镇安和柞水。有时一个晚上唱五六个戏,手脚冻烂了也要坚持唱下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房立宝今年42岁,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但他自幼喜欢唱戏,是自乐班的铁杆戏迷,他跟着常善秀学戏十多年,会唱《湘子渡林英》《花墙会》,一边唱戏,一边打板子伴奏。向阳村的龚正虎是班子里的二胡手,他拉二胡,也打板子。他家有5口人,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看1岁孙女,他在农闲时也外出当架子工,一家人生活很幸福,参加进自乐班就图个高兴。胡北芹是一个爱唱戏的村妇,她今年40岁,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看一家老小。胡北芹上小学时就爱听砚池河的老戏班子唱戏,她就跟着老艺人李善印、郭启要学戏,会唱《夫妻观灯》《槐荫配》等完整的老戏。
  民间戏曲面临失传
  砚池河镇自乐班8个成员,平均年龄47岁,由于地域相对偏僻,外界知之甚少,自乐班现在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没有演出服,更没有一点经费。平常外出演出,只收一点生活费和活动费,已难以维持演出开支。
  房立宝无奈地说:“平时演出一是图个高兴,再就是把戏重温一下,不然时间一长就忘得差不多了。”常善秀说:“我们保留下来的老戏也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来学习,这老戏还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心里实在没底。”龚正虎说:“要是能给我们解决一套乐器和演出服就好了。”
  从自乐班成员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一份执著和坚持。但也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更多的无奈。但不管生活的压力有多大,他们都能坚持下来,单是戏本子就凭着自己的一点文化用笔记下来,20多年来把该记下来的戏文基本上都写了下来。
  常善秀说:“戏文记下来了,但我们只会唱戏,不会记曲子,怕是后人知道了戏文也不会唱了。现在急需把曲子记下来,才能把老戏原汁原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