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村弹棉郎
文/图记者王涛
文章字数:1528
在方智雷的作坊里,旧毛衣、棉袄都可以加工成被子,深受老百姓欢迎。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弹棉花哎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还停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可是弹棉花的手艺却渐行渐远。
  弹棉花手艺红极一时
  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家或是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家住商南县赵川镇石堰河村的袁宗学离开弹棉花行业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说起弹棉花,他历历在目,年轻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家里,他几乎为全村的家庭都弹过棉花。过去,女儿出嫁、儿子结婚都得准备嫁妆,而一床好被子就成为了结婚最好的嫁妆。逢年过节,一般人家会把用旧的棉被拆开重新加工。在袁宗学的家里,至今保留着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袁宗学告诉记者,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而“上线”则是细致的工作,要和妻子一起才能完成,摆上一个小小的花样,一条棉被就初具雏形了。最后再经过多次的压、磨,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条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艺人的手中完成了。从弹、拼到拉线、磨平,看着简单,做起来却也挺费时间,一天时间也就弹上一、两条。
  父子俩守着一个作坊
  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腈纶被、羽绒被,弹棉花的手艺却渐行渐远。
  弹棉花虽然是很古老的工艺了,但是现代生活我们也离不开它。因为,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经重新弹制,又洁白柔软如新,很是神奇。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可在商南县试马镇小学附近有一个弹棉花的小作坊,依然在坚守着。
  作坊的主人名叫方武林,今年40多岁。每天他和儿子方智雷都在店里忙碌着,先将制好的棉胎叠整齐,抱到外面摞在一起,等着顾客来取。然后,压棉花的机器开动起来。父子俩将一床旧棉絮塞进机器里,经弹之后的棉花变得细碎蓬松,用一支木棍将它们打成卷,好像棉花糖的形状。
  “我父亲弹棉花30多年了,我干了3年,以前在老家弹,后来到这里开店。”方智雷说。他的作坊是租用一间不起眼的平房。可是每天有不少顾客老远找他弹棉花,看中的就是他的手艺。面对新机器、新工艺,方智雷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没有买来,是用手工弹的,一天只能做一个被子,起早贪黑,现在我们自己买了机器,经过改造,不仅能打棉花,还能对旧毛衣、袄子进行加工,打成被子,受到不少人的欢迎。”自从有了洋弹(机器的名称)后,方智雷就把废旧毛衣顺在入口处,一点一点地往弹棉机里送。经过机器转动,弹好的“棉花”从出口处沿沿不断转出,再用竹棍就势将“棉花”一点一点地卷起来,经过碾压、上线,不到半个小时,一床由五六件旧毛衣打造的被子就成了。
  “虽然现在市面上有羽绒被、腈纶被各种被子,棉被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但是棉被的吸湿、保热、耐热性的特性是别的被子不能比的,潮湿了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就好,不易产生细菌,也没有细小飞絮。”面对行业的不景气现状,方智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