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城乡清洁工程让生态商州更宜居
雷超锋张希锋
文章字数:1745
居住环境日益改善
绿意盎然新农村
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

“扫”出可喜变化
百里花谷惹人醉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增设环卫设备助力“城乡清洁工程”

  去年4月,商州区吹响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集结号,一场席卷城乡的卫生革命悄然兴起,荡涤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卫生习俗。看似“一把扫帚”能解决的日常事情,被正式纳入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亲自抓,一抓到底。全区上下联动、集中攻坚,走出了城乡清洁工程的“商州节奏”。
  商州区委书记张盈安亲自担任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清洁卫生运动,采取有力措施美化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建设美好家园。环境卫生治理,被区委、区政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经过一期工程集中整治,扎实开展清扫垃圾、清理柴草、清除粪堆、清除砂石、清理路障“五清”,全面整治乱修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放、乱拉乱接、乱贴乱画“五乱”,积极实施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五改”,着力实现村庄美化、居民亮化、路院硬化、河渠净化、四旁绿化“五化”目标,使现有的垃圾治理转入长效机制。现清洁设施、清洁人员均已配置到位,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工作已步入常态化。
  从每家每户放置垃圾桶到村镇道路的清洁三轮车,从河道、库塘水面的以绿治脏到“美丽乡村”的日渐成形,过去的乱点、脏点和堵点,变成了如今的亮点和景点。
  二期清洁工程于2014年12月1日全面启动实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两期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为23个镇办、396个村社区购置32辆垃圾清运车、684个钩臂式垃圾箱、806辆人力三轮车、13.6万个手提式垃圾桶,配置清洁人员800多人,目前已实现商州区城乡清洁工程全覆盖,惠及群众41万余人。
  多年来的积存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使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管理;环卫设施、经费、人员得到保障;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广大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初步形成。
  一年来,城乡清洁工程,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商州城乡。区上制定城乡清洁工程检查考核制度、镇村督查巡查制度、环境卫生保洁办法、卫生评比制度、清洁员职责及管理制度等10余项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成员单位与各商户、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层层夯实责任。同时,把城乡清洁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区上成立督查工作组,组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督查大队,加强对各镇办清洁工程的督促检查、考核评比,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年终进行一次专项观摩评比,年度总评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环境卫生问题对老百姓而言是大事。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区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扫”出了可喜变化,行政效能和执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增强。集中整治期间,各镇办多次组织人力、机械对辖区多年的积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全区累计出动清理整治和联合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动用挖掘机、清洁车等机具500余台次,清理垃圾3万余方,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每天都有清洁人员打扫门前的公路,还有人专门负责清运垃圾,他们将村里卫生搞得干干净净的,我们住着也舒服。”沙河子镇王山底村村民陈家丽对这项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好事连连称赞。
  通过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多年来的积存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探索形成了镇设环境卫生保洁站,项目村设环保监督员,村民小组设保洁员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和长效管理制度建设模式,使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管理,并逐步培养群众自觉养成垃圾入箱、污水入池、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的良好生活习惯;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实现了常态化管理。伴随着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开展,城市消除“农村版”、农村建设“城市版”,城乡差距在整治脏乱、清洁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缩小。
  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长期工程,商州区将坚持不懈地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下去,不降低工作标准、不减弱工作力度、不减少经费投入、不出现“问题反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使讲卫生、爱清洁、除陋习逐渐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镇办受考核、部门有责任、干好有奖励、落后有压力的齐抓共管良好格局,确保清洁工程深入持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