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醉心耕夫园
可人
文章字数:1203

  耕夫园,实为我家阳台斋号也。
  十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金凤山南麓上寺坡下分得一套坐北朝南、南北通透的居室。犹喜这套居室阳台宽绰,长五米有余,宽一米开外,日照充足,通风向阳。乔迁之初,朋友送了些花木随便摆放在这里。但不长时间,南方花卉已淘汰无几。我便在工作之余自采本土植物,并间套少量蔬菜,大力实行“花菜间作、木草并举、南北融合”之策。耕耘数年,初见成效,现已形成小小的生态圈。但见四季长青,三季有花,极富乡野之气。窃喜的是这“耕夫园”恰与我的书房“采石轩”相邻,每每读书、写作、练字困倦之时走出书斋,便满目青翠、清香扑鼻,望着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吸吮着她们产生的负氧离子,油然给人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阁下走进“耕夫园”,映入眼帘的有文竹、山竹、龟背竹、韭兰、米兰、吊兰、君子兰、红掌、绿萝、风梨、金橘、三叶梅、铁线蕨、麦冬、山药、野百合,还有小茴、小葱、小蒜、小白菜……弥补了无暇买菜之空档。根据阳台空间结构特点和不同植物的生理需求,从经济学角度追求结构、布局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进行立体设计摆放。将吊兰悬挂于顶棚,龟背竹依附于东山墙便于攀援,喜阴者放低处,爱晒的升高台,山竹紧临西窗任由绿叶出墙。植株大小,高低错落,肥瘦互补,红绿搭配,新老穿插,和睦如家。间或又有走基层从山沟里捡拾的枯木树根做支护和陪衬,加上还有西山墙壁挂着乡下亲戚送来的几块腊肉,在这闹市之中营造出浓浓的乡村生活韵味,常给人以浮想。时常有亲朋好友来家,无不称羡。记得曾邀若白先生陋室小坐以观之,也给以点赞。
  这小小的空间,因为辛勤的劳作,也带来了丰硕的收获。不仅有了足不出户也能有赏心悦目之效,而且见证了花开花落的生命轨迹,启迪了对自然与人生的联想。每当米兰盛开,一派金黄,满室馨香,平添了不少喜气;看到青竹出笋之时,感悟到生命的力量;树叶换季的枯黄,总让人生出莫名的哀叹……原来,这方寸之地,竟然有了生命的过程与四季轮回的灵动,勾沉起对世事沧桑心路历程的回想。
  “耕夫园”能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得益于园主深受农耕文明的浸染,也彰显出园主对生活美景的追求和躬耕劳作的务实精神,更赋予了园主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元素融合之智慧,你看那生长旺盛的山中毛竹,系八年前上北山扑火归来途中沟边挖回,竹属亲水向阳之物,起先常因出差超时缺水枯叶,后用一旧塑料管与水龙头相连引入滴灌技术,自此不再受浇水之困扰,竹子青枝绿叶成为常态。防虫追肥应用环保理念,虫害利用烟头泡水喷洒叶面治之,施肥多用淘米水浸泡骨头汤,以及其他食物下角料加工而成,收到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实惠,其余栽培作业与众无异乎。
  忽一日,吾正在园中务菜弄花,妻从客厅走来,说有客求见,看到我一头雾水、两手泥土,戏曰:真像个老农!会客毕,再返园中,又想起刚才妻之语,一时心喜,我本耕夫也!何不给这阳台也起个斋号。于是乎,立马折身到书屋,亲笔题词,装裱加框,“耕夫园”从此正式命名挂牌了。
  立此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