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集市剃头匠
文/图 见习记者 谢 非 记者 王 倩
文章字数:1160
  张益民正在给顾客剃头

  在丹凤县棣花镇,每逢集市,都会有一位老人在路边支起帐篷,摆起理发剃头的摊子。摊子不大,一把木椅、一条木凳、一炉、一壶、一盆,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了。剃头摊子的主人是今年已经70岁的张益民,他在棣花街道上摆摊剃头已经10年有余。“以前是日子苦,只能想办法挣钱。现在日子好了,每天就和人聊聊天、解解闷,图个乐。”张益民说。
  张益民的理发经历,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那个时候,学生们都是互相理发剃头,并不求发型样式,只是单纯的为了干净整洁。张益民在学校时,常常有同学找他理发,时间久了,他在学校成了理发名人。1962年,张益民初中毕业后,就干起了剃头师傅这门行当。
  “刚开始那会儿,剃一个头一毛钱,如果遇到熟人,我只收八分钱。”最初的几年,张益民的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上世纪70年代初,他被人说成有“资本主义倾向”,要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好好的生意眼看着就不能做了,可是一家人的生活还要继续。无奈之下,张益民改行做起了木匠。1973年的冬天,张益民去棣花的西三塬村学做木工手艺。从盖房子需要的门窗到各种家具,他都做得得心应手。“木匠活是在屋子里头做,不抛头露面,也就没人说闲话了。”而这一干就是23年。
  1997年,家里日子好过了,张益民却病倒了。这一病就是5年,他从此干不了重活,于是,2003年,已经58岁的张益民重新走上街头,拿起剃刀,支起摊子,重新拾起剃头旧手艺。一年四季,除非在天气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他才会歇业。如果你去逛集,都会在棣花集市上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张益民介绍,他的顾客基本都是老年人,也是常来的回头客,大多是周围山里的老乡。有些老年人很长时间才洗头理发一次,来剃头时头发比较难洗,他从来都是耐心对待。“我这里虽然条件简陋点,但是不管谁来都是客。”有时候一些人等不到赶集的时候,直接去他家里找他剃头。“陈家沟有个卖药籽的老人,每次也是在遇集的时候做买卖。所以每次我出摊的时候,他就没有时间来剃头,后来他每次直接来我家。”张益民说,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麻烦,能给这些老人提供方便,自己也觉得心安。他说平日里,天越热,来的人就越多,我不能因为天气太热太冷就不出摊,我要守住自己这个小摊,让别人一来就能找到,让他们觉得我是可靠的。
  “我自己现在身体毛病不少,和前来理发的老顾客们一起说说笑笑,有时候就忘记自己身上的病痛了。”在摊子上,他和前来理发的老人一起聊天,听老人们互道家长里短,互相诉说对生活的希望。对于张益民来说,虽然身体上有些许病痛,但是心理上是舒坦的,“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想新的一天又来了,心情自然就好了。”张益民说,年纪大了,心态很重要。子女都成家了,有各自的小生意。摆摊剃头能挣老两口每月的医药费,吃的喝的孩子都根本不缺,平时没事了去看看孙子,日子过的很充实。“只要还有力气,我就不会停下来。”张益民想到以后的日子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