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草编达人
文/图 记者 吉文艳 左京
文章字数:1549
王金娥编的花瓶,既美观,又环保。

  他们或许肩不能扛腿不能走,他们或许听不见说不了,是家人的负担或为众人所歧视……在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被冠以“残疾人”称号的他们却用灵巧的双手和心灵从事草编,编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草编高手
  一把寻常的玉米皮和麦秸秆,经她巧手一番上挑下串,便成了婴儿的摇篮、宠物的窝……她是李秋凤,今年45岁,因患小儿麻痹而行动不便,为维持生计15岁便开始从事草编。“像我这种情况,没有草编手艺简直不知道咋生活下去。”李秋凤说,丈夫也是小儿麻痹,农闲时间到城里打点零工,赚回来的钱只够家里日常开销,根本不够两个女儿的学费。就是靠着自己一年四季做草编不断,两个娃才能一直上学。“秋凤算是我们村的草编高手,手快不说,做出来的东西造型也好看,收购价也就高些。”前来收购草编的刘双潮告诉记者,刘秋凤两口子厉害,把大女子都供到西安上大学去了!“我这腿不好,地里农活做不了,更出不了门打工,在家也是闲着,做些草编还能多少挣些钱。”李秋凤说,编草编也并不是外人看上去的那么轻松,一天做下来腰酸背疼,两只手因为一直吃劲到晚上常常酸麻不已,手指头也常被粗糙的玉米皮划伤磨烂。
  去年8月份,保安草编应邀参加了西安国际贸易交流会,李秋凤也作为北斗村的草编高手前往这一国际展销会上展示自己的手艺。“没想到咱山里人的东西那么受外国人的欢迎,乌泱泱一大群围在那叽里呱啦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从他们竖起的大拇指我看出他们是在夸赞我。”李秋凤说,她带去参展的草编被抢购一空不说,甚至有人要出高价买她带去的玉米皮和麦秆。
  草编陪伴数十年
  走在北斗村的村道上,老远就看见一位老人胳膊下夹着四五个编好的摇篮颤颤巍巍地走着,记者赶忙上前帮忙。待走上前才发现,老人的右眼装的是义眼。“这些睡篮一卖那换回的可是硬挣挣的票子,我这油盐调和、门户差事可就有的花啦。”老人喜滋滋地说。老人名叫殷存英,今年73岁,因患青光眼右眼失明,老人可能是村里在世的最早进行草编的人,也是为数不多能说清草编历史的人。“我们村草编少说都有四五十年历史了,我记得那时候还是农业集体化,生产队举办草编学习班,组织妇女编,给记工分,编好的卖给县外贸公司。”殷存英回忆,那时人们的生活用具非常匮乏,聪明的山民就用小麦秸秆、玉米皮、稻草为材料,制作草帽、坐垫、手提篮、门帘等。“参加学习班队里给记7分工,编好一件成品给记10分工,折合1.5元。”殷存英说,那时候一个馒头才卖5分钱,为赚工分几乎家家户户的剩余劳动力都做草编。“上世纪80年代,农业社散了,草编变成私人自愿从事的劳动了,村里有一家人,娘们四个编了一年就盖了四间土房。”老人继续回忆。
  由于老人眼睛不好,精力也不如年轻人,别人一天编好的睡篮老人需要一天半才能编完,但即便这样,老人也很满足:“我一个独眼老婆子干坐在家里谁给钱?一个月编上20个睡篮,一个按最低等的18元算,那就是380元,日常花费就够啦。”
  草编巧手男
  草编并不是妇女的专利,像王治娃般行动不便的男儿郎也是做草编的一把好手。王治娃今年37岁,8岁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双腿不能直立行走,便跟随母亲学习草编。王治娃说,初学草编的,他的手常常被玉米叶划破,手指也因反复被粗糙的麦秸秆摩擦常常磨出水泡,每次练习完后总是疼得连筷子也不敢捏。
  “选择玉米皮时,要把表面的皮剥掉,选择紧贴着玉米的皮,因为紧贴着的颜色更白、韧性也更好;编的时候有点潮湿的微柔软玉米皮是最佳材料,太干或太湿的都不好。”王治娃一边忙着手里的草编一边向记者介绍草编的诀窍,他已是全北斗村手最快的“草编达人”。“治娃的手快,再加上编出的东西工艺好、造型漂亮,给他的收购价都是最高的,比如睡篮一般收购价是18元,他做的就能给到25元,平均每个就比别人高7元钱。”刘双潮说。“一个月能净挣600多元钱,够我自己生活了。”王治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