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何奶袁秀兰
可人
文章字数:1214
  我的祖母袁秀兰,因夫家姓何,乡邻们都尊称她何奶。当年在达仁河一带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却缘于何奶的传奇人生和善举,赢得人们的崇敬和认可。
  何奶生于上世纪初的邓州一个叫白牛镇的地方,三代中医世家。24岁嫁到附近何庄村,爷爷何德兰给地主扛长工,不料劳累成疾不治,害得何奶36岁便守了寡。身边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童养媳。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铁蹄踏进中原腹地,何奶在积极支持抗战的同时,自己也度过了八年半年糠菜半年乞讨的岁月。解放初何奶大儿子被保送到西北银行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镇安县创办人民银行。1956年春,何奶也从河南来到陕西,从西安到镇安当年没有公路,步行加坐滑杆走了5天。在县城生活了4年便响应城镇居民精减下放的号召到了乡下,碾转东乡米粮、西乡达仁、东川。八十年代又到柞水县城生活十余年,1991年辞世,享年85岁。
  何奶不是奇人,一字不识却记忆非凡,口才流利。在那没有电视没有电的日子里,入夜时分,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听她讲三国、说西游,薛仁贵征东、王宝钏寒窑守节等故事和神话传说。总是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直到夜深才作罢。“文革”期间流行忆苦思甜,何奶又常被机关学校请去作忆苦思甜报告,往往被掌声口号声打断,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台下听众热泪盈眶。教育子孙经常说到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借光苦读、卧薪尝胆等典故,是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启蒙师。
  何奶勤劳厚道,乐善好施。在乡下经营自留地,靠一双勤劳的手种瓜种豆,并把平原地耕作技术带到山区,她种的菜品种多样,自给自足。青黃不接时上山挖野菜,打猪草双兼顾,汗流浃背也快乐。对左邻右舍孩子视为己出一般怜爱,进了家门让吃让喝,家境差的给衣送物。遇到上门乞讨者,不分老少热心接待,问寒问暖,好言相送。
  何奶公道仗义,善于辞令。她经历了战争年代和艰难困苦的磨砺,意志刚强,侠义心肠,遇事敢于打抱不平。村前屋后邻里纠纷都请何奶去评理,调解结果双方接受。张家李家夫妻骂仗打架,何奶闻声即去,七说八劝总能使一方破涕为笑,另一方熄火罢休。事后夫妻双双登门拜谢。
  何奶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文革”中作为公社社长的父亲也被造反派当作走资派,何奶冲进会场主动上台陪斗,有人动手动脚,她便挺身相护。并星夜兼程赶到县城请求军代表相助,使父亲及时得到“解放”。街坊邻家受到恶人欺负,何奶主动上前论理、抵挡,路遇毒蛇、野狗不畏惧,敢于出手博斗。
  何奶粗通医术,掌握数种常见病的偏方。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家中常备柴胡、紫苏、金钩藤等草药,总是帮助周围的人解除病魔。有一年,小孙女高烧昏迷,求医未到,何奶果断打破瓷碗,用碗渣子刺破三个穴位放血,竟使孙女神奇苏醒得救,这大概算是放血疗法的成功。
  何奶虽然命苦,但性格豁达敞亮。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我的母亲英年早逝后,何奶已显佝偻的身躯承担着四个未成年孙子的全部家务和精神支撑,并释放出她全部的母爱呵护着年幼的生命成长、前行。
  何奶就是一部厚重的书,她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