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金岭村有个外来村医
文/图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朱恢军
文章字数:1446
  赵昌盛到16里外的石船沟给村民看病

  父亲生病,叩拜老医师,开始行医路;邻村没村医,主动担重任,成为群众健康守护神。赵昌盛10年间换了3辆摩托车,跑遍了金岭村的沟沟岔岔,用医德和人品赢得村民赞誉。
  柞水县瓦房口镇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九华山沿脉,境内群山连绵交错,大部分村民居住高山、半高山和深山之中,是柞水有名的贫困镇之一。
  初中毕业回到瓦房口镇老庄村务农的赵昌盛,原以为从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上一辈子,却因为父亲患病的一件事,从此走上了医者之路。
  1990年秋季的一个晚上,父亲突然患病,上吐下泻,医生离家有10多里路,赵昌盛连忙赶到医生家中,医生却外出了,第二天早晨医生才到家里给父亲看病。看到父亲生病难过的样子,赵昌盛从此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学医的心思在赵昌盛的心里翻腾,没有基础怎么办,一本中医入门成了他的启蒙书。赵昌盛的叔父赵世恒是一名退休医师,看到他一门心思要学医,而且很是勤奋,便收他做自己的弟子,从此赵昌盛便走上了学医之路。因为勤于钻研,赵昌盛很快就成了叔父的助手,其间,赵昌盛还多次参加了县上的乡医培训。2000年,赵昌盛在老家办了一家药店。
  2005年,金岭村村医外出打工,村子里群众有个头疼脑热的很不方便,村支书柯亨武便联系赵昌盛,让他来村里当村医。从此,赵昌盛便来到离家10公里的金岭村,这一干就是10年,并很快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2006年7月的一天,金岭村一组的冯道梅头部受了外伤,流血不止,捎信让赵昌盛去治疗。“接到信息,当天还在下瓢泼大雨。”赵昌盛,虽然患者只是住在河对岸,但因为山洪暴发,他只好绕行了3公里的羊肠小道,路途中,几次遇到山上落石危险,好在都侥幸逃脱,由于及时对患者进行了包扎,避免情况恶化。像这样冒着恶劣天气出诊的事情,赵昌盛在这10年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每当别人问其他不害怕危险时,他总是呵呵一笑说:“既然当了乡医,就要给群众解除伤痛,个人的危险不算什么。”
  去年冬天,金岭村五组的徐家贵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赵昌盛的诊室,强行要送他一个大红包。赵昌盛婉言谢绝后,老人儿子仍把红包偷偷塞进柜台里走了。赵昌盛发现后,立即赶到老人的家中,把红包还给了老人,并对他说:“你现在病好了,我们大家都为你高兴,你送红包干啥呀,以后我到你门上了,喝口水也方便,你还给我什么钱呀!”
  原来60多岁的徐家贵是一位留守老人,儿子在深圳打工。去年9月,老人头晕,赵昌盛上门给老人打了7天针,病情稍微有些好转,赵昌盛诊治后,建议老人最好到县医院治疗。哪知老人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不料在10月底的一天深夜,老人在家发病,病情十分严重。赵昌盛第一时间电话里知道消息后,立即骑摩托车冒着黑夜赶到老人家,将老人送到了县医院及时治疗,直到联系上老人亲属到医院后,他才放心返回。
  初到金岭村时,赵昌盛受了不少的苦,租住在村民家中,整天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他经常上门服务,10年已经换了3辆摩托车。2013年为了卫生室验收达标,他搬到了金岭初小的院中。
  10年来,虽然离家只有10公里,但赵昌盛也是一两个星期才回去一次。多年的辛苦让不到50岁的赵昌盛头发已经花白。其实,赵昌盛家里的日子是很不错的,大儿子在阿联酋打工,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小儿子在县上一家医院上班,家里根本不用他这么劳累。每当有人问他收入这么少,为什么还离家这么远的辛苦时,他说:“当乡医已经习惯了,再说我不干了,乡亲们就不方便了。”
  10年了,赵昌盛感到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妻子,母亲瘫痪在床时,妻子和嫂子、弟媳照顾了9年,替他尽了孝,儿子读书,都是妻子在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