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布谷声声
张溢
文章字数:1570
  时节尚在小满,布谷鸟的啼鸣便回响在耳畔。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疏远了故乡二十多年。然而,十七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却总让我萌生出对泥土的依恋。乡村生活节气明朗,只需要望一眼田野里的庄稼,就能强烈的感受到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和冬的严寒。至于什么时候该点瓜种豆、收获庄稼,那就更简单到只需看看天地、听听虫鸣、望望流萤,便确定了时日,及至对照老黄历上的惊蛰、芒种、夏至、白露等节气,那就更是有章可循了。布谷鸟叫了,也就到了小麦灌浆走向成熟的日子。这个据传说是由一个善良老头演化而来的鸟儿,每逢龙口夺食的季节就提前到来,在山乡、平原和沟壑间不知疲倦的飞翔着、啼叫着,提醒人们麦子成熟了要及时收割,切勿错过时机收获失望。据说在远古年代,人们总是想着等麦子齐黄了再去收割,等到的却是洪水冲击、流离失所或哀鸿遍野。于是,老人便演化为布谷鸟,年年岁岁不知疲倦地提醒人们。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人们还生活在乡镇政府叫做人民公社的七十年代,那时候人们靠磨洋工打粮食,靠积累工分分配粮食。记忆里的麦收时节,除了不多的几个乡亲在麦场里晾晒麦子和高大的铁牛拉着碌础碾压麦子,就是每家分到少得装不满一格粮仓的小麦和孩子们在麦草堆里捉迷藏的事情了。那样的日子,我们懵懂无知,除了不觉乏味的玩耍便是渴望能够生病,因为生病了才能吃上妈妈用玉米面而非小麦面烙就的番面坨坨。不久,土地承包到户,乡亲们以家庭为单位热火朝天又劲头不知疲倦地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耕耘,从太阳没有升起操劳到月儿高挂,那种对待庄稼的亲切细致就像伺弄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收获的季节,大人小孩一起扑到烈日炙烤的麦田里,你割我捆他挑,满心里除了喜不自禁的幸福和鼻腔里充盈着麦子成熟的馨香,至于灰尘的呛眼和麦芒的刺扎早已不是什么痛苦了。要不了三五天,家家户户都会将脱粒晾晒后咬一口嘎嘣脆响的小麦装进蛇皮袋扛上架子车兴冲冲地拉回家。要是场上、地里或者路上洒下几粒小麦,父亲或者母亲一定要弯腰捡起来装在口袋里,因为他们深深知道闹饥荒饿肚子的感觉。为了多收一点麦子,父亲会派我到后坡上中学已经收获的麦田里捡拾被学生们遗失的麦穗或者遗漏未收割的麦子,要不了一个时辰,就能捡到一大抱。那种行为如今看起来不仅仅是艰苦朴素、珍惜粮食的美德,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慢慢长大后,我开始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每到麦收季节便会生出恐惧,想着那毒辣辣的太阳和如刺扎身的麦芒,便深深感念父母的话语里蕴含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农民是天下最苦的职业!也就知道了当学生是应该好好学习的。因为只有跳出“农门”,才不会再有风吹日晒的辛勤劳作。虽然上到主席刘少奇下到我的老师都说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平等的,但谁都知道不同的职业有着轻松与艰苦的区别。
  中考预选后,我坐在外面飘扬着麦尘和脱粒机喧嚣轰鸣的教室里,听着蛙鸣、啃着书本,享受着父母用自己的辛劳为我改变人生创造的学习机会,忘记疲倦的投入到另外一种龙口夺食的艰辛,终于学而优则“仕”——吃上了“商品粮”。在外求学的四年,夏收的日子依旧可以在教室里听到布谷鸟的啼鸣,想着远方故乡的父母在麦地里劳作,恨不能飞回故乡为他们添一把力气。在城里工作生活后,对季节的感受越来越淡,只有通过查看日历才能知道乡村的季节是芒种或是中秋,脱离体力劳动久了便怀念乡下辛苦却充实的日子。
  随着生活的好转,再回故乡的时候,许多乡亲已不再为大米白面的日子熬煎,麦田都退耕种上了丹参、黄芪或者烤烟,既不受龙口夺食的死罪,还轻松获取了更高的经济收益,村子里的脱粒机也就成了文物孤独落寞委身于仓库的角落。如今的麦收季节,田野里满是瓜果蔬菜或是经济林木,一片葱茏,就连听惯了布谷鸟啼叫的乡下人也觉得这鸟鸣成为了一道风景和提醒,让我们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告诉我们珍惜幸福生活,常怀满足的心态,执着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畏艰辛的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