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悟录
若白
文章字数:1356
  关于“成才之路”
  关于“成才之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古今名家大师宏论多不胜举。之所以我还想唠叨,主要是有感于近年来对高考的宣传鼓噪,使人感到太偏激了。据我粗略所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青年人考大学,并不是我们这样的态度,很自然很平常,更无“高考决定命运”一说。古训曰:“过犹之及”。任何事物,倘若把它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就会走偏,生出弊端,走向反面。
  世界大得很,社会生活及其所需极为繁复,七行八作,千业万类都需要人去干。所以,成才之路无限广阔。高端的精英人才,固然可贵,应该尊重,但是永远只能是少数。过去如此,今后恐怕也是如此。况且,人的天赋总是有差别的,爱好兴趣也各不相同,都想成为精英人物,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即使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未必就是走上了成才之路。名牌大学毕业的平庸之辈,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有鉴于此,我总是希望青年及其家长们,对高考抱一副平常心,更客观理性的对待。
  我常有一个感觉,中国许多事情往往走极端。这算不算一种病态心性呢?远的且不论。文革中因为许多文化精英学术专家遭批判,于是曾流行“读书无用论”,结果荒废了一代人,损失之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之后拨乱反正,算是“否定之否定”,当然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提倡干部“知识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然而,随之却出现了“唯学历论”“唯文凭论”。机关单位、事业企业,选干用人,学历文凭成了不可缺少的“硬件”,于是文凭造假成一大社会公害。进而又极之,普通大学文凭也不吃香了,一定要名牌大学。近几年又升级了,即是名牌大学本科文凭也逊色了,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文凭才看好。社会用人就是强有力的导向,于是青年学子及家长们不仅盯着名牌大学,而且必须读研读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父母亦不堪其苦,正当青春有为的年华耗费不少。读书求学成了天大的压力,也带来了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通职业技工人才严重缺乏,蓝领成了贱民,被人看不上眼,把社会人才结构和需求引向畸形。现在国家又不得不大力倡导职业教育,补贴大笔资金鼓励青年投考职业学校。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更理性一些求学择业呢?
  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怎样才是人生的成才之路。民间有一句话,说“行行出状元”,就很值得赞赏。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一生都是“随遇而安”。因此,总认为一个人不论学什么,干什么,处在什么什么地位,只要把你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超越你的前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问心无愧,就是出彩的人生。焦裕禄不就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吗?杨善洲不就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州委书记吗?职务并不显耀,他们的功业口碑可垂不朽。算不算成功的人生?古代的鲁班不就是个民间木匠吗?两千年以来他始终是工匠们心中的圣人。庖丁不就是个宰牛的屠者吗?他成为技艺精湛的代表。李时珍不就是个普通医生吗?他的《本草纲目》成为千古不朽的药典。陆羽似乎也不是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过是唐代兴起饮茶风尚,他将那些进士们并不当回事的茶做了一番研究,著成一部关于茶的书,却成了茶文化的经典。英国那位普通工人瓦特,恐怕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可是他在实践中发明蒸汽机,引发了一场全世界的工业革命,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这些人算不算人才?他们的人生算不算成功?要说对人类的贡献,窃以为这些人要比那些平庸的帝王将相和达官显宦胜出千百倍。6月21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