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建美丽乡村 留住那一抹乡愁
——“讲好山阳故事,凝聚发展合力”系列报道之五
文章字数:3407
  在高坝店镇街道村陕南移民搬迁点上,排排楼房列道银花河畔,飞檐斗拱,一派漂亮的徽派建筑,在经历过“7·23”毁灭性的灾难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群众整体搬迁到街道村,住进了政府扶持兴建的新楼房,他们没有了山洪来临前的恐惧,过上了舒适的幸福日子。像他们这样的山里群众整体搬迁过上好日子,山阳的每个镇都有,尤其是从2012年起,该县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摒弃了“摊大饼”“撒胡椒面”的方式,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每年重点建设50个村子,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农村党建、产业基地。如今,己建和正建的202个“示范村”惊喜不断,天壁山下、金钱河畔、漫川关前、丰阳川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靓丽画卷徐徐展开……
  握指成拳
  搞建设,资金是“硬头货”,提起2012年县上下拨50万元建设资金和1000吨水泥到高坝街时的情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时来用三个字形容:“及时雨”。
  “不是每个村都能争取到项目,没钱搞啥建设?”在刘时来看来,虽然县上支农惠农政策很多,资金投入力度也在增加,但全县200多个村都在争取,机会不多,即使争取到了,分到手的资金也有限。“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只够抹抹嘴,想填饱肚子,难!”
  “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加上缺乏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新农村建设往往“水流沙滩不到头”。山阳县委书记李吉斌认为,举全县之力,聚项目资金,合力攻坚,农村才有出路。
  2012年起,山阳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帮扶、村镇实施、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每年集中精力建设50个新农村示范村,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5年实现全县所有农村党建水平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改善、民居环境大改观、文化事业大繁荣、主导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增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分散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多渠道资金投入,将建设资金的“雪球”越滚越大。县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实行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部整合,捆绑使用,重点向“示范村”建设项目倾斜。
  实际上,划拨到村的资金和水泥并不算多,但它就像发面酵子,发酵出群众自筹、一事一议、配套项目、财政奖补、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资金。这样一来,平均每个“示范村”实际投入各类建设资金可达1100多万元。
  水入户、路修宽、房建好,昔日被群众戏谑为“烂猪圈”的高坝街村己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村子骨架拉大2.8倍,人口由4000多人增加到万人以上,传统农村升级为新型农村社区,七大类产业落地生根。从此,高坝街人有了骄傲的资本,不仅出门穿着锃亮的皮鞋,而且跟城里人一样,享受着优越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全市一流的幼儿园1所、体闲健身广场3处、文化娱乐场所3处、公厕4个、门面房800多间、大小超市20多个……
  从农村到新型农村社区,改变的不只是名称上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在持续发生: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以及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着村民在崇德向善的道路上“同频共振”。
  “以前有谁知道广场舞是啥,现在都注重早晚锻炼!”看着村庄一天天变样,村民们己慢慢从“看人家城里人”的羡慕变为“感觉比城里还好”的自豪。
  强筋健骨
  周边村子陆续乘着“示范村”的“快车”大变样,法官镇花庙子村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先调干部配班子,再谈建设发展。”法官镇党委书记申国华为花庙子村划定“升级路线”。在他看来,党组织不坚强,搞建设势必困难重重。
  2015年初,新一届村“两委”上任,花庙子村如愿成为“示范村”。资金下拨、群众投劳,一切看似顺风顺水时,问题接踵而至:“东坡组群众嫌投入过高,不愿在家门口建花坛”“李院组通组路路面高低不一,不够美观”“个别群众反映硬化串户路缩小了自家场面面积,施工受阻”……
  一个个棘手问题被列入“问题清单”,村党支部对照党组织建设“责任清单”和“标准清单”,由组织出面,让党员带头,将问题逐一化解。“要不是新班子给力,工程肯定会停滞不前。”5月6日,正在硬化自家场面的村民徐宏润告诉记者,全村开工建设的村民己过半数。
  “资金就像人体的血液,不可缺少;坚强的党组织就像筋脉骨悟,更为重要。”山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大学认为,“示范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考验着村级党组织建设引领、促进、保障等作用的发挥。每年选的50个村,必须是班子齐、能力强的村,这样才能为建设保驾护航。”
  实际上,山阳县这几年推出的“丰阳堡垒、天竺先锋”党建主题活动,以及镇党代会年会制、“为民服务直通车”等制度都催生着基层党组织建设得以加强,党员素质得以提升,干群关系日趋密切。今年,又推出党委议事日、支部活动日、党员奉献日“三个工作日”以及责任清单、标准清单、问题清单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纪实卡“三单一卡”,通过制度倒逼党组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最能激发村干部干事劲头的,还是报酬的大幅提高。
  今年起,山阳县将村(居)“两委”主要干部年度报酬待遇标准提高到2万元,“一肩挑”的提高到3万元,村其他干部按主要干部待遇的80%发放,并建立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健全村级主要干部正常离任生活补助。
  “以前报酬低,事务多,村干部人难选、更难留,工作要哄着、劝着、推着干。”花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相平坦言,现在报酬翻了一番,村干部工作更安心,干事更有劲。
  “激励机制不止这些!”山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史小涛介绍,每年年底,由组织、扶贫、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示范村”抓党建、促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对综合排名居于全县前5名的镇和包抓部门予以1000-5000元奖励。同样,对处于后5名的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并相应处以1000-5000元罚款。
  “现在是抢着干、比着干、争着干”“干不好不是罚钱的事,还没面子哩”“以前怕检查,现在盼着来检查”……采访中,许多镇党委书记都有这样的感受:就像“利剑”高悬头顶,时刻逼着干部有位有为。
  激活造血
  小桥、流水、茶园、人家。在周长海眼里,这一切是最美的。周长海是漫川关镇娘娘庙村老支书,从“黑脏差”到“白净美”,村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他心中欣喜。然而,去年之前,“招手能看见,拉手走半天”的现实村情,却让他犯了难:“三个组分散在三条沟里,这里的新农村该怎么搞?”
  “分散,就结合移民安居工程,将山上的村民集中搬迁;路泥,就拉水泥搞硬化:脏乱,就粉墙面,拔土厕,植绿种花……凭着一股韧劲,周长海自己先拿出6万元,建便民桥,硬化路面,再发动村组组长带头拔土厕、粉墙面。8个月后,娘娘庙村旧貌换新颜。
  村庄变美,更要把产业做实。不满足现状的周长海和村干部一起,采取“集中流转土地、群众种茶管理、企业收茶帮销”的方式,建设茶园2000亩,动全村酬的人种茶叶。“不仅如此,板栗、油菜、黄姜和禽养殖等产业都在向好发展,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1.2万元!”周长海说。
  外塑形象,内强筋骨,“示范村”建设不仅顺了民心、提了心气,也让农村形成向好发展的“涟漪效应”。
  5月7日,笔者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法官庙村六大项目基地尽收眼底:200亩石坎梯田茶园己建好,旁边是一家公司的茶叶加工休闲区,中间正建的九眼莲基地可达1000亩,以供观光的河堤和拦砂坝旁垂柳依依,远处山坡上栽种的300亩大樱桃套种着油牡丹,旁边配套农家乐……未来“莲田叠翠、食藕品若、休闲采摘”的景象似在眼前。
  “多亏示范村建设打下好底子,要不然怎能吸引企业来投资?”法官庙村老支书赵贻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年轻人着急往外跑,现在都争着回乡创业。粗略算来,近两年主动回来创业的至少有90多人。
  41岁的高田组村民杨修祥常年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除去花销,一年所剩无几,孩子也因无人管教,成绩直线下降。去年回乡过年,他被村上创建“美丽乡村”的远景规划深深吸引,毅然决定回乡承包10亩莲菜,在莲池内搞生态养鱼,还承包20亩大樱桃和油牡丹。年底莲菜卖上价,年收入达8万元。
  “家乡越变越好,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提起现在的生活,杨修祥颇为满意,“返乡后能多陪家人孩子。这不,孩子也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
  “不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与农民无缘,也不是边远的山区都缺少发展前景,因地制宜、统筹发展正在缩小村村差距、城乡差距。”李吉斌表示,由“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由“分散投入”到“集中建设”,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提升”,一系列更具“含金量”的举措,会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幸福感”。(张帆 高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