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战老兵的曲折人生
文/图 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4482
  老人和侄子一家的合照
  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说起时不自觉就会绽开笑容。
  临走时,老人向一同去的军人行了个军礼。

  2015年6月下旬,麦粒已经进仓,处处都能看到农人们绽放的笑脸。这是陕西省长安区细柳镇南等村一个下雨的早晨,村民大都在家中休息,90岁的刘汉章——一个曾当了30年班长的抗战老兵,被记忆牵引到他曾经历过的抗战岁月,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在那段岁月里,他和他的战友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烽火里出没,在危险中坚撑。听完他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不仅为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更为他身上散发出的坚强的力量。那力量与许多老兵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贯穿了半个多世纪,驱散了战争烟云,迎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
  被拉壮丁
  那是1941年,刘汉章16岁。国民党在他的家乡山阳县石佛寺镇板庙村拉壮丁,规定是:家中如有兄弟3人则至少1人当兵,兄弟4人需有2人当兵,兄弟5人需有3人当兵。刘汉章原本姊妹7个,他是老大,有4个弟弟,2个妹妹。因为家里贫穷,一个妹妹生下一个月就死了,最小的弟弟因为养不活刚生下来就被父亲掐死了,另一个弟弟在小时候摔死了。所以,当时他的家里需要出一个壮丁。因为两个弟弟年龄小,这个事就落在了刘汉章的身上。
  因为刘汉章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在被拉去当兵的路上,他常常想要逃跑回家。“那时家里真是无法想象的穷啊。”刘汉章说。家里住的是地主家的草棚,租地主家的地种,如果一年到头,粮食收成不好,租钱交不上,就只能被地主赶出去。记忆中,他搬了19次家,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被子,每次搬家时被子一抱就离开了。“我是老大,母亲生下我不容易,就想着回去帮忙,但一直都没机会。”他说。
  他跟着国民党的兵从漫川走路到灞桥,后来去了宝鸡,宝鸡是他们新兵训练的地方。在那里训练1个月后,排长就让他当班长,他不愿意,一是因为他不识字,也是因为他惦记家乡,老想着回家。后来,在部队领导的说服下,他当了班长,自此,开始了他30年的班长生涯。
  生死战场
  新兵训练完后,他被编入了胡宗南的部队,之后,参加了多次抗日战役。如今,已90岁高龄的他大抵也记不清具体的战斗日期和地点,只有一些生死离别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
  当时与他一起参加战斗的老乡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他的邻居,姓王。刘汉章大约回忆起那应该是在潼关与日本人打仗时,邻居不幸被日本人射中,倒在了血泊里。他刚好看见了这一幕,立即奔了过去。“虽然我们知道战场上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是当我看到同乡倒下的那一刻,我仍旧无法接受,甚至都觉得自己的心脏也跟着停止跳动了。”刘汉章说。邻居牺牲前告诉他,在他的鞋底钉了12块银元,让刘汉章取了用。
  刘汉章将战友鞋底的12块银元取出来后,花5元买了一副棺材,7元买了一块地,将战友埋了,他还给墓地旁种了两颗树。“后来的几天我都吃不下东西,泪水不停地流,心里无比悲痛,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刘汉章说。行军打仗,他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就是生离死别。
  “那时的战友比亲兄弟还亲。”刘汉章说。在一次战争中,他发现了两个伤员,一个是胳膊受伤,一个是腿部受伤,这两人是父子,都无法行动。刘汉章费了好大功夫,才把两人挪到了担架旁,在挪的过程中,差点被一颗子弹击中。“战场上都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人的。”他说。
  刘汉章讲起了一次特别危险的经历。那是一次小规模的战役,两个机枪手都已负伤,他把机枪拿过来攻打敌人。大概是七八月份,大家都背着水壶,中间时,他打算喝一口水,正在低头的一瞬间,钢盔掉了,子弹刚好擦着头皮过来。不过当时他还没意识到严重性,喝完水之后,继续攻打敌人。只听班里的士兵对他喊:“班长,你都受伤了,怎么还打?”当时他一摸头,全是血。“打仗时根本不觉得什么,后来想想还是挺危险的,如果头稍微高一下,人整个就没了。”刘汉章说。
  抗美援朝
  那个年代,士兵一年四季都只有一身衣裳,棉裤也只是半截。夏天时把棉花掏出来背在身上,冬天时又把棉花放进去。“说是棉花,实际上又脏又重。”刘汉章回忆说。当时吃的也很单一,行军时在肩上背15斤干面,饿的时候就吃。偶尔吃些大蒜,喝点水,就算解毒了。“打仗时,最怕的就只有两个,一个是怕没饭吃,只有等死。另一个就是怕枪里没子弹,后面补不上来,也是等死。”他说。
  经历了几年的战斗,到了1949年6月下旬时,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集中3个兵团歼灭了胡宗南部主力于扶(风)眉(县)地区,就是历史上的扶眉战役。此次战役后,刘汉章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教育,被俘虏的原国民党士兵可以选择回家种田,也可选择加入人民解放军。当时,刘汉章已经意识到只有人民解放军才能改变国家,年轻的他也想出一份力,就自愿加入了解放军,被编入解放军60军180师539团,这个番号到现在他也记得非常清楚。
  1950年6月份,朝鲜战争爆发。12月,刘汉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他跟随部队从成都出发,冒着严寒,千里行军,走到了广元,然后乘汽车到宝鸡。那时的宝鸡已经是大雪纷飞,冰冻三尺。部队休整了一个月后,乘火车到河北,在那里过了春节,更换了武器装备,把原来的步枪换成苏式装备。
  1951年3月初,他跟随部队来到了辽宁省的安东市,在那里已经能听到爆炸声,听说那是美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部队在那里停留了几天,上级给讲了入朝的注意事项,并作了战前准备后,他们就出发了,跨上了鸭绿江大桥。“那天天阴沉沉的,过桥时,我心里就在想,可能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一想起自己家中的父母,就格外心酸。”刘汉章说。
  英勇作战
  入朝后,虽已到春天,但仍是天寒地冻。“眼前特别凄凉,到处是烧焦了的村庄,被炸死、烧死的牲畜和人,还有逃难的朝鲜人,非常凄惨。”刘汉章说。
  4月下旬时,五次战役打响。按照部署,刘汉章所在的180师属于预备队,跑步20公里赶到了汉城北部,在那里牵制美军。待到5月份时,他们渡过了北汉江,与美军王牌军1师展开激烈的战斗。“美军的武器十分先进,比我们强了百倍,可我们的战士非常英勇,在阵地上打得很凶,击退了美军一个连,还抓了一个美军军官,给将士增添了不少信心。”刘汉章说。
  后来,由于我军运输工具缺少,粮食弹药接济不上,继续扩大攻势太难,第五次战役暂告结束了。然而,部队在转移伤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被美军围困了。刘汉章记得那天晚上,他们打算趁着夜色突围,却发现突围的口子也被美国人堵住了,他们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那时部队也已经断粮五六天了,战友们也已经饿得走不动了。后来,军队有个副司令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让大家把牲口杀掉,将重武器破坏,轻武器带在身上,寻找出路。等到第二天时,刘汉章和战友寻到了一个口子,准备冲出去,结果被美国人俘虏了。后来听说,与他一起被俘虏的有五六千人。
  战俘营经历
  刘汉章回忆,那是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周围全部是铁丝网。美国人把中国的被俘人员分成不同的小队,并安排了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战俘营里有翻译官,还有传教士传教。美国人还会时不时放电影,开展体育活动。总之是采取各种硬的、软的方法来诱惑战俘,但是许多战俘仍不为所动。
  在战俘营里,有时还会起争执。一次,几个中国人和北韩人起了冲突,在难以化解之际,刘汉章出面调解了。也因此,美国人把刘汉章任命成队长,对他实施各种诱惑。把他带到一个条件很好的房子,并由专人提供服务。几天下来,看他不为所动,又把他带走。总之,美国人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让刘汉章动摇。刘汉章在多次折腾之后,就想了一个装病的法子。生病后他会被带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但是不让他接触任何人。在医院出出进进了很多次后,美国人又把他放进了战俘营。“不仅失去了自由,精神上也倍受煎熬,心里也非常迷惘。”刘汉章说。
  战俘都住在帐篷里,到了冬天就有烧煤炭的火炉。美军给战俘发了旧毛毯、旧尼子大衣,还发了鞋子和一些肥皂、牙刷之类的生活用品。美军还在战俘营里安了高音喇叭,每天都在作宣传,台湾国民党还派人来上课。
  从表面上看,战俘营里都是自己管自己,比较松散。实际上,集中营周围的铁丝网都是带电的,外面也都站着岗哨,晚上还有探照灯,想要跑出去很难,也不允许给家里人写信。一些十几岁的兵常常流泪,也有忍受不了精神折磨的士兵选择自杀。
  遣返台湾
  1953年9月,开始遣返战俘,刘汉章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等到了交换俘虏当天,他心情十分激动,他原以为这几年的血泪、辛酸都要画上句号了。但是阴差阳错,回国的队伍里没有他,他鬼使神差地去了台湾。
  去台湾的战俘基本都当了兵,他也不例外。在台湾当了17年的炮兵,也一直当班长。到了1970年,刘汉章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退伍了。退伍时,他已经45岁。因为不识字,部队分配的工作是下苦力,身体无法支撑,他就放弃了。后来开了一家面馆。
  面馆的生意很淡,几年后已经维持不下去。后来,一个做衣服的工厂准备找个厨师,刘汉章就去试了。那是个一千多人的大厂,老板是上海人,厂里有七八个厨师。刘汉章的厨艺是相当好的,经过一年的试验,他就被老板重用了,聘请他在厂里长期做饭,并且每一次的重要场合都让他主厨。渐渐地,他做饭的厨艺已经出名了,但是工资仍旧很低。
  而那个时候,已经近50岁的他还没有成家,不仅是年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比较穷,连自己都很难养活。再加上台湾的大环境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退伍军人多,很多老兵都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孤苦伶仃地度过了余生。
  刘汉章算是“幸运”的,有一个寡妇愿意嫁给他,寡妇的前夫是河南人,育有5个孩子。虽然他知道,对方是想让他帮忙照顾孩子,但是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只好劝说让人家另找好的归宿。但当时对方态度坚决,并向他下跪,无奈之下,刘汉章答应了她。后来,他的日子就更艰苦了,挣的钱要分几个人花。
  重回故土
  在台湾的几十年,刘汉章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更多的是他心灵的煎熬,他多么想回家看看,看看家乡的山和水,看看分别多年的亲人,但总是有多个原因让他不能回。
  他也多次做梦,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见到了他的家人,醒来后却发现是一场梦,但也已经泪湿衣襟。
  待到1989年时,刘汉章64岁,离开家乡已经48年。这一年,他圆梦了。他回到了自己热恋的家乡,山阳县石佛寺镇板庙村,见到了自己的家人。看看年事已高的母亲,他当场泪流满面:“母亲养了我的小,我却没有养母亲的老。我不孝啊。”
  如今,刘汉章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在台湾的太太也已经去世,自他回了大陆后,台湾的孩子也从来没跟他联系过。晚年的他多半都住在山阳的老家,虽然没有亲子嗣,但是他的三个侄子对他非常好,也经常照顾他。五一假期时,侄子刘国庆把他从商洛接到了长安区细柳镇南等村。“孩子非让我过来,他们自己租的房子,过得并不富裕,但还是给我专门租了房子。”刘汉章说,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一丝幸福的笑意。
  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也曾在抗战时奋力杀敌,也曾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人生的经历坎坷曲折,多次面临危险,多次处于低谷,他都挺了过来。我们会纳闷,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支持着他?从老人的言语中我们得出了答案:是一种坚强的心态和一种长久的信念,他要看到他的祖国繁荣昌盛,看到祖国的人们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刘汉章的侄子说,老人经常在梦中梦到这样的场景:当年抗战时牺牲的好兄弟复活了,和他一起坐着聊天,聊新中国,聊今天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