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民画家
文/图 记者 王涛
文章字数:1520
  写生,是何石红最大的享受。

  他,一个农民,做过彩绘、当过教师、也搞过建筑,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在做什么,作画都是他最不吝为之付出的;他身居农村,生性淡泊,身居山水画山水,孜孜以求,做一个艺术路上的朝圣者;他没有受过专业指导,但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老师,凭借着热爱和坚持,他创作的山水画意境高远,深受大众喜爱。他就是洛南县石门镇农民画家何石红。
  与画结缘
  衣着普通,不善言谈,是何石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是在一个书法笔会上,何石红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浓淡相济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随笔流淌,云雾锁山尖,杨柳岸,小桥流水人家……一幅美丽的山水丹青画就此潇洒地诞生了,落上款,盖上朱红印章,就像待嫁的少女一样标致、清新、典雅。
  现年43岁的何石红面对记者的采访,显得有点儿拘谨,但聊起绘画,他却非常健谈。他告诉记者,他自幼就和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0岁时,村上来了几个文化馆干部帮忙给村民的粮柜上做彩绘,精美的图案深深地把何石红吸引了。自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他把书和作业本的空隙处都画满了画。被老师知道后说不好好念书,竟在书上乱画。但是,全校300多个学生,他的画画的最好;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石膏像,他就用泥巴自己捏了一个,以便进行素描学习;严寒的冬天,就在自家堂屋的那张板凳上,他蜷缩着练习绘画,每天至少一幅,不画完不吃饭。
  灵感来自家乡
  何石红所居住的石门镇是一个四周山峦叠翠,风景秀丽的地方,尤其是鞑子梁,他经常到那里去作画。何石红说:“作画的时候都是有一幅画面在心里,看多了周围的山水,自然也有了灵感。”有的时候他背着帐篷,在鞑子梁一呆就是一个星期,所谓身居山水画山水。
  “10多岁的时候吧,最喜欢和村里放牛娃一块上山放牛,我就画放牛的场景,直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叫写生。”何石红说。在破旧的土炕旁,在浓烟滚滚的灶火旁,熬着苞谷糁,煮着土豆,一旁的缸里有酿好的酸菜,大多是萝卜叶子和山野菜,生活很是贫苦。由于家境贫寒,何石红没有去美院深造的机会。经常是一个人孤单的靠在校园的墙壁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啃着黑硬的馒头,连同苦涩的泪水一起咽进肚里。拼命读书与拼命创作使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给予他无限的慰藉,让他逐渐创出自己的艺术路子来。他的画日渐成熟,那红叶、河流、林木,无一不给人一种深远、宁静、大气的感觉。
  随着阅历的增长,画技的成熟。何石红的画作也越来越受到周围乡邻的肯定,每当村里人给新房装修,都会请何石红在柜子上、墙上做彩绘,或是讨要一幅画作,既好看又文雅。凭借着手中的丹青妙笔,何石红还一度被聘请为当地一所职中美术教师,很受师生欢迎。
  用画留住家乡美
  已是不惑之年的何石红,所做之画笔底之物皆有灵气,所绘山水栩栩如生。他已记不清自己到底画了多少画,其中以山水画为主。这些画作渐渐也让何石红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他说,只要有人欣赏我的画,我都乐于赠予或出售,看见朋友客厅里挂着自己的画作,也能稍微增加一点家庭经济收入,我感觉心里特别满足。
  “画画无非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画不下去的时候翻一翻经典,借鉴一下。”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何石红越发觉得艺术的道路是无限宽广的,自己还要学的还很多。
  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在记者看来,何石红性格平和儒雅,为人谦和真诚。他的画也是秀外慧中,洋溢着祥和的情调。何石红说,自己画画有瘾,一天不画浑身就会觉得不舒服。他把画画比作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烟瘾来了要抽烟一样。
  从最初涂鸦,到如今创作让大众喜爱的艺术,何石红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但他仍然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请教名师,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创作出带有更多乡土气息、笔墨技术精湛的作品,带给家乡一个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