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卖冰棍儿的小女孩
余良虎
文章字数:1267
  “冰棍儿,凉甜冰棍儿!”
  三十多年前,这甜甜的叫卖声,总会叫人在这个炎炎的夏日直流口水。
  不知道我们县城是从啥时候开始有了冰棍的。在我记忆中,最早卖冰棍的就是那个又黑又瘦的小女孩。全城就她一个人卖冰棍,没有人和她抢生意。就像候鸟一样,只要听到她的叫卖声,就知道,夏天来了,女人该穿裙子了。
  烈日下,那个瘦小的女孩挎着一只白色的小木箱,与她的身高极不相称。箱子的正面喷着“冰棍”两个红色的大字。她一边走一边喊:“冰棍儿,凉甜冰棍儿!”从东关到西关,从前街到后街,满大街地跑。太阳越红,跑的越欢,声音越大。满街都是小女孩的叫卖声。那时候人们还不太习惯听普通话。小女孩的醋溜普通话,会招来不少路人的注目。人多的地方她就停下来席地而坐,把木箱朝面前一放,用袖头子抹一把脸上的汗珠子,就开始吆喝:“冰棍儿,凉甜冰棍儿!”露出白生生的牙齿,与黑油油的脸膛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许是紫外线照射的时间长了,女孩的肤色与非洲人一样,黑得放光。可这种人结实,一天到晚都有精神。
  凉甜冰棍儿,听起来都诱人。尤其在这大热天,喉咙管直冒烟,又凉又甜的冰棍吃下去,那滋味爽极了。我第一次听到这声音时,也是第一次进县城。怯生生的,怕见人。看着有人大热天的还有人拿一块冰在唆,很好奇。嘴里不住地流口水,我不敢奢望去买一个唆一口。我想,那是城里人的福利,我们乡下人享受不了这种奢侈品。我只是大老远看着城里人,从口袋里摸出二分钱递过去,小女孩接过钱,掀开小木箱,揭起小棉褡子捂着的冰棍,拿出来迅速又捂上,生怕热气进去融化了。那时我就想不通,这么热的天,咋能结冰的?真是神奇了。
  我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看着小女孩消逝在人流中,伴随着一声又一声的叫卖声在城市的喧嚣中淹没……
  又一个夏天,还是那个黑黑的小女孩还是那清脆的叫卖声:“冰棍儿,凉甜冰棍儿!”好像还是那么高,唯一变化的是比以前更黑了。这一次,我鼓起勇气叫住了她。“哎!买一个冰棍。”从兜里掏出二分钱,她没有接钱,说:“不够,五分钱一个。”我说:“去年不是二分么?”她头也不抬,撂了一句:“涨价了。”我掏出五分买了一个。躲过人群,撕开包装纸,舔了又舔,凉爽爽的。心里感叹,城里人真会享受!
  我出社会的第二年夏天,被县文化局抽调到县文化馆负责编写民间文学集成。整个一个夏天,我都是在蒸笼似的楼房里度过。那时候,那个卖冰棍的小女孩长成了大女孩,还是在卖冰棍。不过,县城多了一个卖冰棍的老婆婆。老婆婆的装备先进了一些,推着小滑轮车,上面放上冰棍箱,沿街转着。老婆婆不会吆喝,只要听着滑轮哗哗的响,就知道卖冰棍的来了。那个黑黑的女孩还是挎着她的冰棍箱,一路高喊:“冰棍儿,凉甜冰棍儿!”我偶尔也会买一只降降温。从五分涨到一毛,又到两毛。后来才知道,冰棍只不过冷水加点糖精做成的。美其名曰:雪糕。
  现在,有了冰淇淋。满街的门面都放着冰柜,里面奶油的、巧克力的,各种味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一晃三十年过去。人们再也听不到“冰棍儿,凉甜冰棍儿”的叫卖声了。那个卖冰棍的小女孩儿,一定成了张二嫂,或是李二婶了,可那一声叫卖,却成了这个小县城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