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家乡
贾建霞
文章字数:2458
  我的家乡在秦岭腹地312国道边。我小的时候,村后就是长坪(长安—镇坪)公路,所有的车辆都经过那里。每年逢正月十五,远方的亲戚们都先后来给我家拜年,趁此机会,一方面可以观赏家乡浩浩荡荡逶迤上十里的社火芯子,一方面可以整天整晌子地站在村后的长坪公路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那份惊喜,于他们是新奇,于我们则是口福。客人来了,祖母必是将家里藏了一整年的好吃的、稀罕的东西拿出来,大大方方地招待客人的同时,我们孩子也一样,坐在客人身旁,每一道菜每一种吃食都尝遍,直至吃到盘子见底。这些,大人们是从来不责怪的,也不用任何眼神或言语捎带地提醒我们,而是尽我们的兴,尽管他们也许仅尝了一口,也许还未动筷子。
  家乡所在地是一个大盆地,方圆十里多汇聚了十多个村子,且都是一些数千口人的大村子,人多地少造就了这里物质贫乏。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人们的观念中,自始至终是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所以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哪怕自己吃糠咽菜,饿得前心贴着后背,佝偻着腰身,出牛马力,也要挤得一点钱供孩子上学读书,不论是男女,只要你肯学,能进步,就没有大人自动将你放弃或不供学习的。因而在我的家乡,之前记录因为没有史料可以查证,我是不敢轻易论断的,就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每年初中考中专,高中毕业考大学的人数,在全县占的比重,那可是相当的。常听外地人夸我的家乡是文化大镇,那是没有被政府美化的群众语言,是纯粹针对于人的文明程度和升学比率来说的。我及我的兄长,还有许多我熟识与不熟识的同时代的人,都是靠读书考学转变了命运,走出了农村,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朦朦胧胧的记忆中,家乡二郎庙前就对着戏台子,那是在晚上,上演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戏曲。后来不久,戏楼迁址,在新街建造了一座飞檐斗拱、琉璃瓦敷面、高大气派、鲜亮夺目的新戏楼。此后,这里就是全镇文化交流中心,每年几次,县剧团来这里演秦腔戏,一演就是十天半个月,从不间断,看客们络绎不绝,场场爆满,秦腔戏的魅力就是百看不厌,所以家乡的父辈们,即使生活再艰苦,充满了解不开的惆怅,但都会哼唱秦腔,尤其在劳作间隙、汗流浃背、无可奈何的时候,狠狠地吼一声秦腔,胸腹中的气便顺畅了,心儿也顺畅了,烦恼和忧愁也被吼到九霄云外去了。家乡人不仅唱秦腔,而且还懂秦腔,以秦腔中的戏词教化人,像《三娘教子》《周仁回府》《三滴血》这些戏曲中的词,很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比起单纯的说教来说,那效果是奇佳的。老街上有一逆子,父母年龄大了拿不来了,他不是打骂就是嫌弃,干部、亲邻劝说不抵用,逢一唱秦腔戏的,开口就给他唱《三娘教子》选段,他唱得声情并茂,唱得在场的人泪汪汪,唱得那逆子当即双膝下跪,噙着泪给父母说自己的不是,从此他一改往日的恶习,饭熟了先端给父母,自己喝稀的,父母吃稠的,成了街坊邻居们教育孩子的榜样。
  家乡有条老街,一二里长。我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师傅住在那里,过节、走亲戚、帮农活而经常去,和街上的孩子们疯跑着玩,对街上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谁的大人,谁家挨着谁家,谁家屋后院子大,谁家门前有口井,这些我记忆犹新,包括那些大人孩子的容颜,至今如底片一般,在我的脑海中时不时地映现。街后是同等高的稻田和荷塘,晴天一趟平,但一遇雨天,街上稀泥糊涂,没处下脚,尤其到了七八月主汛期,逢着连阴雨,老街与背后的稻田、荷塘几乎都汪在一片浩大的明晃晃的水中央,老街上的人就慌了,白天还好,人都醒着,遇着大水一家人好跑,而一到夜间,尤其巡逻的锣音敲个不停,老街上乃至全棣花街的人都愁得睡不着,年轻力壮的男劳力扛着铣随大部队在河堤上转,夫人或老太太们,则坐起来打开窗扇,牙咬得咯吱吱地响,恨这死眼子淋雨没个准点,恨老天不睁眼。因而不久,老街上的人先后觉醒,批庄基搬迁,住到了塬上的新街上,从此老街被废弃,除了三五个老人坚守在原地外,其余的就是东来西去的清风和畅通无阻的老鼠了。老街上那青灰色的铺板门、青灰色土墙、木格子窗以及铅灰色的屋瓦,都剥落的、倒塌的、颓败的,一片狼藉,只有那悠悠的风将落在地上的榆树、杨树和杂木树的叶子悬得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地,不知究竟去往何方?
  小时候上学,常听人讲贾平凹,神态中是了不起的人物。回家后问祖母和父亲,他们都说就你四爷家那个平娃,现在竟了不得了。后来读书考学离开家乡后,从老师同学的言谈中,才知道本家那个平凹真是了不起,于是便带着好奇和探究,从图书馆借,《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文学书籍,都是我最早接触的贾平凹作品,也是我的启蒙读物,从此迷恋、崇拜,直至一发而不可收。《废都》《浮躁》《怀念狼》《秦腔》《带灯》《老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到至今,他写多少,我读多少,当然其中还有因为生活狼狈而间断的现象,总的来说我读的跟不上他写的。但如今,他是心理上我最崇拜血脉中和我最近而现实中我们仅有过几句问候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的文笔、才智和悟道,是我一直追随的。家乡打造文化旅游区,文化是灵魂,而文化的核心就是贾平凹,时至今日,旅游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游人越来越多,我觉得就前辈平凹的文章尚大有可为。
  新近提出全国美丽乡村、秦岭美丽乡村、宜居美丽乡村等名称,就县域内而言,我去过许多地方,村容村貌、环境治理、产业、绿化、基础设施、文明程度等,感觉都不错,可以称得上天翻地覆。但唯有家乡棣花,堪配任何一种称谓。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商於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沪陕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都在此搭乘,有千亩荷塘、石拱桥、风雨桥等可堪入画的旖旎风光,有笔架山、摩崖洞窟、大小石撞等神秘莫测的自然景观,有法兴寺、二郎庙、棣花驿等流传久远的历史遗迹,还有宋金边城、清风老街、西部花都等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而且更有别处没有、打造不来的文化名人贾平凹……即使我对任何地方再有好感,感觉再美,只走一遍,就不愿久留,不想再去,而唯有家乡棣花,是我于理性和情感上都感到沉甸甸的、不得不承认的、有文章可做的好地方。尽管于我,如今那里只剩下了一座岌岌可危的老旧土房,我还是情有独钟,独爱我的家乡!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