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只手雕出一片天
马泽平 魏华
文章字数:1259
  第一次见到余启平是在镇安县青槐社区的金汇原农家乐,当时他正在独自用一只手修建仿古式休闲长廊,制作花灯、石磨架子等,并且做得精巧细致,顾客们总是吃惊地上前询问并啧啧赞叹。
  1971年,余启平出生在镇安县庙沟镇中坪村五组一个穷困家庭,小学刚上完就退学了。1994年5月夏收之后,24岁的余启平到宁陕县太山庙林场打工。在锯木板时由于用力较大,他的右手被啸叫的锯子瞬间锯掉。因为地处偏远,赶到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余启平永远失去了右手。8月即将完婚,这对余启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担心人家姑娘不嫁给他。一个月后,吊着仍缠着纱布的胳膊他跨进了未婚妻的家门,未婚妻王荣娥的一句话,让他头顶的天空又开始放晴。“我的确看上了你这个人,只要努力,日子就能过好。”为了补贴家用,上山挖药材,别人的洋镐把都是1.2米的,他给自己做了一个40公分的,用左手一只手挖;日常挑担提东西,他给右胳膊里面包上棉花、外面绑上棉布,协助左手劳动。就这样,日子依然过得艰难。
  1996年,头脑灵活,从小爱仿制家具等小玩意的余启平萌生了当木匠的想法,但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说干就干,第二天,余启平开始为家里制作小凳子。小凳子看似结构简单,其实卯榫、木条非常多,稍有误差,坐不了几天就会晃动或者散架。没有右手的余启平,必须调动身体其他部位来弥补这种不足。打卯眼时,他把凿子牢牢绑在右手臂上,木条放在地上用双脚夹住,左手用锤子敲打。劈木条时,他用残肢死死压住木头的上端,下面用脚靠住,再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劈。打线时,他将一头钉住,另一头用腿将墨斗紧紧压住,把线绷紧,再用左手弹线。一个结实好看的小凳子做出来时,余启平用了6天,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接下来,他尝试着做些门窗、椅子等各种家具。
  半年后,余启平迎来了他木匠生涯的第一单生意,60多岁的邻居请他做一个锅盖和木盆,并明确告知,要是锅盖与锅不合缝、木盆漏水,就不给钱。“木盆最难,尤其是盆帮,必须保证每一块木板两侧的斜面之间没有丝毫的缝隙。我几乎是跪在地上、睁大眼睛瞄着来完成对接合缝的。”余启平提起当初,不由自主地摸起膝盖,仿佛当年跪着的疼痛还在。锅盖和木盆成了余启平的两块招牌,让大家开始知道他这个余木匠。第二年,他置办了刨床等电动工具,慢慢地走出中坪村,木匠活也由锅盖木盆拓宽到箱柜器物,远近众人都喜欢请他。
  近年来,大公司流水线上生产的家具开始在城乡普及,人们对木匠的需求逐渐局限于房子装修中的木活。紧跟时代步伐的余启平又开始学习装修,滚乳胶漆、贴壁纸等,现在他又喜欢上了做仿古家具。“这些仿古长廊、仿古桌凳等,都是我通过手机上网查到的,老余对着图片就做成功了。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这么干活,第一次做仿古的东西,真不简单。”金汇原老板汪世娥说。
  对于为啥能有这么多人喜欢请他干活,憨厚朴实的余启平说:“木匠活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你只想着如何赚钱,而不想着怎样把活做好,那肯定赚不来钱。”如今,依靠一只巧手,木匠余启平精心雕凿的一家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余启平说,他就希望自己在仿古家具制作上,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卯榫结构继续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