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残疾人的致富路
文/图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169
  董新民家正在准备烘烤烟叶
  马淑玲和丈夫在帮烟农分烟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烤烟种植大村,村里有六七十户人家都以种植烤烟为生,这其中,不乏一些身体残疾无法出门打工的人,他们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勤劳和智慧,改变了因残致贫的人生境遇。
  2012年,洛南县残联将马洼村的残疾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烤烟种植生计小组,并定期对组员进行培训指导。62岁的董新民,因经验丰富被选为小组的组长,他说自己是洛南第一批种烤烟的人,以前还曾做过县烟站的技术员。“在种植过程中,株距、小苗偏管、打花都是有讲究的,等小苗长到60天后就可以烘烤了,一般情况下,得烤个5至7天。”为了控制好温度,董新民就在烤炉旁搭了个棚子,一晚上起床几次观察温度,比种庄稼麻烦得多。但十几年前,不明原因的腿痛,导致他行走不便,就一直没有改行。事实证明,老董的坚持没错,20多亩的烤烟为他带来了一年7万元的收入,前年,他用烤烟挣的钱盖了一幢两层楼,女儿女婿也跟着种起了烤烟。用董新民的话说,种植烤烟已成了自家以及村里人脱贫致富的一个门路。
  在董新民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正在家中给烤烟分级的马淑玲,马淑玲今年43岁,小时候因高烧导致小儿麻痹,走不了远路,成了一名残疾人。以前,她一直抱着悲观的心态,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啥都做不了,就以种小麦、玉米等庄稼为主,辅以少量的烤烟,一年下来只能挣几千块钱,有时娃上学连学费都凑不够。后来,参加了几次残联组织的培训活动,看到有些人残疾情况比自己还严重,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好。前年,马淑玲试着扩大了规模,还积极向其他组员学习,技术上有了大的进步,“以前烤烟时把握不好温度,烤的烟总是一坨黄一坨黑,卖不上价,现在,技术总算过关了,还学会了分烟。”马淑玲指着已经分好的一捆捆烟,说这就是帮烟农分的,一天下来能挣70块钱呢。现在,马淑玲将借来盖房的10来万块钱都还清了,把娃也送去上了大学。
  汤彩锋因骨质增生,双腿打不了弯,平时走路都困难,眼看着别人都出门打工,自己只有干着急的份。后来,看到别人烤烟种得好也跟着种了一些,去年,在冶炼厂打了十几年工的丈夫因厂子倒闭,就回家来给她帮忙。夫妻俩分工合作,干得有声有色,还有了一个自己的烤烟炉。马小卫,先天听力障碍,两个女儿也是这种情况,家里经济一度很窘迫,直到5年前,马小卫辞去工地的活,回家种了近30亩的烤烟,去年,他用卖烤烟的钱盖了两层楼房,使家庭摆脱了贫困。还有吴挡琴、吴爱芳也是在生计小组的动员之下开始种植烤烟的,董新民说,现在,马洼村残疾人烤烟生计小组已有了10名固定组员,平时,在遇到技术、管理等难题时,组员们会相互讨论解决,每一月,他还会对组员们进行一次免费培训。“大家都是在肢体、听力等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残疾的人,最缺的就是信心。因此,只要有一个人致富了,其他的人也会受到鼓励,这样一个带一个,日子就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