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战风骨不可丢
张光茫
文章字数:1407
  中国人自古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日寇侵华,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只要对国土故乡怀有情感的,都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抗击了日寇,伸张了民族正气,向世人展现了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抗战风骨。
  “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询问杨虎城将军时,杨虎城这样回答:“谁能从理论上解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力量不在飞机和坦克,日本拥有更多的飞机和坦克。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这不是单纯的物质力量问题,它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有坚定的意志,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我们就有力量抗战。”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了这种“坚定的意志”,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辉的抗战风骨。
  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一语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竟有如此英勇不屈的人。
  淞沪抗战中,率第五军增援的张治中将军在阵前发布《告全军将士书》,寄语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拚命到底!”在守卫曹家桥的战斗中,坚守阵地的60余名战士全身浸火油、负炸弹,突然猛扑日军阵地,使日军数百人毙命,而这60余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里的说法就是:“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这当是对浴血抗战的一个最恰当的注脚。
  在忻口会战前,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家书中表示:“我爱你们,更爱祖国!”“不打败日本,绝不生还!”会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和师长刘家麟等为国捐躯。在襄东战役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赴前线指挥,身遭数处重创,仍振臂高呼杀敌……这一句句血写的誓言,这一幕幕英雄壮举,正是我们民族之魂最骄傲的展现。日军士兵曾听他们的长官说过,中国军队是一支一触即溃的军队,当他们看到“怒不可遏、不顾一切,想要拼烂最后一副身躯、流干最后一滴鲜血”的中国军人时,他们内心又做如何感想?
  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他们清楚的仅仅是:只有打下去,才能保住家园,中国才有救。大量一线普通官兵,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奋勇抗争视死如归。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多卑微,但这群人,以行动拒绝自己的民族沦为卑微,这是我们当代社会亟需的精神特质!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风骨给当代人的启示是: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遭遇任何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才能真正走在前列。所以说,不论何时何地,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