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快乐的老木匠
文/图 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1407
  王荫坤在瞄线

  走进王荫坤老人的家,一个木工工作台上,刨木花卷起来,像一朵朵白褐色的花,散发着松木特有的清香。木工工作台旁,刨子、斧子、墨斗、大小的手工锯、凿子等木工工具一应俱全。王荫坤老人正在用刨子刨一件木料,他一会刨刨,一会儿闭上一只眼,用左手拿着木料在瞄木料刨直了没有,干起自己热爱的木工活儿,王荫坤总是一丝不苟。
  王荫坤虽然已是74岁的老木匠,但他看起来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他与农村那些埋头做木工活的木匠不同的是,他在做活歇息时,手里抱个柞水渔鼓,拿个板子,唱起了柞水民歌。老人的民歌多以劝善的民间故事为主,唱腔高高低低,跌宕起伏,唱到高潮处,令人拍手叫好。
  王荫坤家住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为了谋生,他拜当地有名的大木匠学艺一年多时间,学会了木工的十八般技艺,他还按照自己的设想,把木工的技术加以改进,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了一手木工绝活儿。
  王荫坤做木工家具,他给自己定了个硬原则。即做活的木料必须要干透,不干的木料做出活来易变形,尤其是木卯易松动,导致家具质量不合格,用不了多久就散了架。王荫坤最拿手的木工活是小桌子和抽页桌子。他把选好的木料加工成齐楞楞的四条腿,然后在四条腿上统一划线,用三角尺卡好四个桌子腿的距离和方正,然后再打卯,并确保打的卯整齐划一,安装起来严丝合缝。正因为他的活儿做得好,村里人家大多数小桌子都是王荫坤做的。村里人家里的小桌子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用到现在了看起来还如新的一样,不仅桌面油漆光亮如新,而且整个桌子硬扎得很,经得起时间的摔打,既结实耐用又美观漂亮。
  王荫坤从农村常用的桌子、板凳、水桶、木盆做起,再学着做大柜子、大箱子和寿材等大件木活儿。为了使自己做的家具配套漂亮,他还自学会铜锁子、铜合页等的制作,他浇铸的铜锁子、铜合页图案由自己刻画,不仅外表美观,而且结实耐用,用的时间越长,越光亮圆润。凭着一身的木工技艺,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王荫坤每天能挣十几元的工钱。1965年冬,为了准备好第二年他的婚礼嫁妆,20岁出头的王荫坤用了9天时间,给自己做了一对大箱子、两个抽页桌子,大箱子、抽页桌子的铜合页和铜锁子均是他亲自动手浇铸而成。这几件木制家具历经半个多世纪,现在完好如初。油漆光亮、铜锁子和铜合页透亮圆润,散发着金属的光泽。
  王荫坤做木工活一干就是50多年,木工活让他们一家生活有了依靠。他的两儿两女都已成家立业,他家里也盖起了三间两层的新楼,一家人生活平静而又幸福。
  说道他为啥喜欢柞水渔鼓,王荫坤老人笑着给我们讲起了他的经历。原来,王荫坤在做木工活中,经常听柞水的乡村渔鼓队演唱柞水山歌和民歌小调,听的时间长了,没想到他也爱上了柞水渔鼓。他就学着渔鼓的样子,在家里亲自动手给自己做了一只渔鼓、一双板子。还用铜水浇铸了一只钹儿。于是,在做木工活之余,他就抱个渔鼓唱唱山歌小调,不仅自己快乐着,而且给乡亲们带来了快乐。王荫坤每到山里给群众做木工活,他的背笼里除了木工所要用的工具,就是背笼里少不了一只渔鼓,弄得路边人搞不清他到底是做木工活的还是来唱渔鼓的。
  现在,木工活虽然在农村没有原先吃香了,但王荫坤老人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手艺。他的两个徒弟看木工活不挣钱了,已放弃不干了,他坚持自己要做下去。每接到木工活,他坚持和以往一样把活做精做细。平时也给村邻修理修理旧桌凳,虽挣不下几个钱,但他却很高兴去做。与昔日不同的是,过去王荫坤老人做木工活多,唱渔鼓少。现在倒过来却变成了做木工活少,唱渔鼓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