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培育良好研究风气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杨立川
文章字数:2750
  拿到《品读——〈商洛日报〉优秀新闻作品赏析》沉甸甸的书稿,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该报社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勤于钻研业务、争创优质稿件的精神。
  这也使我联想到近期发生在新闻界颇为引人关注的一件事。2015年高考首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南都记者卧底揭露替考组织的一篇报道,由此引发了一个关于“优质新闻”生产的话题。有人以此为由头,提出“优质新闻依然是稀缺品,传统媒体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①的观点。
  事实上,新闻创优是一个老话题,自有了新闻媒体,就有一个新闻创优的问题。然而在今天的媒介环境,即当今社会背景和传媒背景下,这个话题有了不同于既往的含义。
  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催生了不同的新闻媒体,不同的媒体条件下新闻活动主体有不同的新闻需求。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社会生活正处在快速的转型发展过程之中。就媒介体系看,同样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媒体结构、媒体性质、媒体运行方式等等与以往相比均有很大不同。仅就报业而言,不仅数量剧增,类型也比以往更为复杂。当代中国报业内部构成复杂,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同时更要面对广播电视尤其是迅速崛起的网络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报纸广告近年来连年负增长。即使从传统媒体内部看,报业相对于广播电视而言也是更为困难的。报纸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质量意识,就新闻而言,就是生产优质新闻。事实上,报纸除了走融合之路,在传统意义上,所能够做的无非是强化编辑发行经营,而更具根本性的还是要在传播内容,包括新闻的质量上下功夫。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当传统媒体对于‘渠道’的掌握或占有不再具有垄断地位的时候,当传统媒体对媒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具有垄断地位的时候,要生存发展应该怎么办?答曰:它必须以高水平的传播技能取胜;它必须以生产出优质的媒介产品取胜。”显然,这一看法是适用于报业的。
  优质稿从哪里来?来自科学的业务管理,来自媒体员工的认真态度,来自从业者的业务水平。业务水平一方面是在业务实践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而更重要的是“琢磨”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
  新闻业作为近代以来人类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人类作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动物,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必然要进行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并日渐对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影响,人们对于新闻现象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所以,蔡元培先生在给徐宝璜先生所著《新闻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凡学之起,常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思想辩论信仰之事旧矣,积久而始有心理伦理宗教诸学;音乐图画雕刻之术旧矣,积久而始有美学。”他希望通过研究,推动新闻业的发展,即所谓“甚愿先生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更为宏深之研究……则其裨益于我国新闻界,宁有涯涘欤”②。大致说来,我们对于新闻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把对新闻现象的研究视为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的一种手段。在此意义上,新闻研究其实是人类自我把握、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第二,研以致用,即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于新闻现象的研究,把握其中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用以指导实践,把新闻工作做得更好。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事实上对于从业者而言,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研究——可以表现为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思考最佳报道角度,可以是为了追求最佳社会效果对材料的斟酌权衡,可以是报道结束之后的反思,可以是同事间在工作中就究竟该如何搞好报道的讨论,也可以是对于别人工作经验的进一步咀嚼,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则是新闻单位自觉地开展业务研究,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自觉研究,特别是新闻机构进行的有组织的研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新闻机构的研究机制的建立,或者说是一种研究管理机制的建立,涉及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很多新闻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且建立起了自己比较系统完善的研究机制。新闻单位的研究机构就像企业的研发部,在很多新闻单位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创新主体。
  当然,研发创新工作不可能被研究机构完全包办,事实上也不应该被研究机构完全包办。只有建立起全员研究的机制,调动起全员研发的热情,激发起全员通过研究提升业务水平的积极性,才更有效率,新闻机构的创新能力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完善的研究机制也就成为新闻单位最为重要的创新机制,显而易见其对提升业务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研究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研究机制也是新闻机构极为重要的生产力。建立起完善的研究机制,才能够保证新闻机构研究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建立起研究机制,也才能够保证在新闻机构培育起一种浓浓的研究氛围。就研究方式而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研讨、内外结合研讨,有讲座报告、业务诊断、经验交流、教训反思、栏目策划、作品分析、稿件评选等等。优秀作品解剖评析是其中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好稿评析,树立标杆,明确规范,推动业务研究,提升业务水平。
  评析通常是内部业务研讨的常见方式,而现在正式出书则意味着把自己的评析公之于众,公之于同业,公之于社会。这种做法其实在新闻界很常见,这也是新闻机构研究机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倒逼新闻单位自我加码,要更加重视评析质量,更加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可以从收集到的各方反馈意见中进一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此外,这样还有利于培育新闻机构更加浓厚的业务研究风气。所以,能下决心把作品评析结集出版,反映出报社推进研究创新的强烈态度。在此意义上,我感到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商洛日报社社长何邓先生所言“品读新闻佳作,推进实践创新”可谓一语中的。
  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汇集了商洛日报社10年来获得陕西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说在报社是具有标杆意义和示范意义的。对于报社同仁,既是示范,又有激励意义。
  而更为值得注意的还在于,报社的三位评析者对这些稿件进行了高水平的深入浅出且实事求是的评析,评析文字中不只是点出作品所具有的优点,同时还坦率地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出报社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注重实效的态度,反映出报社的良好的研究风气。这也正是新闻业务研究所需要的态度和精神。
  我注意到何邓社长在文中提到,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报社派出、引进资深人员开展业务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一批新闻业务论文得以在期刊上发表或在学术年会上交流。这种种研究活动反映出报社已经具有了相当好的研究氛围。相信通过研究来促进业务的发展,商洛日报社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注:作者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等)
  ①窦丰昌:《南都的卧底记者:用优质新闻证明“看门狗”依然在》,2015年6月8日,http://www.haokoo.com/else/3634396.html
  ②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