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拾趣之一
令人迷乱的洛和雒
陈维旭
文章字数:1115
  商洛之地古称商国,汉武帝时设上洛县,西晋时设上洛郡,隋时撤郡改州,名商州,明洪武年间降商州为商县,后又升县为州,清沿明制,仍叫商州。这是商洛的古代史,近现代比较复杂,容易使人迷乱,不得不说一下。
  1946年9月,李先念、郑位三等在丹凤大峪丰地沟成立豫鄂陕边区和豫鄂陕军区,共5个分区,二分区建立了卢洛专区,包括今天河南的卢氏县,下设商县、卢氏县、商洛县,治所在丹凤大峪丰地沟。解放初在商县设立陕甘边区商雒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又叫商雒地区专员公署,简称专署。商洛之地历史上级别时高时低,管辖范围时大时小,但商州、洛南、丹凤这个金三角的核心地段始终未变,商洛二字始终贯穿其中。
  商洛的洛,上洛的洛,洛河的洛,洛南的洛,在历史上都曾用过“雒”,在有些时段竟然是交错使用,使人眼花缭乱,弄不清谁先谁后,谁对谁错。查阅字典,说洛通雒,通络,这样说来用洛用雒都是对的。
  归纳一下演变过程:商洛之地春秋时置上洛邑,用的是洛;汉时说汉以火德,水火不容,故洛去水为雒,叫上雒,这是用雒的开始;三国时又改雒为洛,隋开黄年间在商县中间加洛字为商洛县,这是商洛二字连用的开始;明代因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将洛改为雒,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直到1964年国家文字委因雒生僻改为洛,使雒字回到初始所用,这一点要纠谬于一些人认为洛是雒的简化字的认识。
  脉络基本清晰,但仍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在历史上,一是上洛不等于商洛,上洛是县,相当于今天的商州区;二是商县不是今天的商州区,相当于今天的丹凤县;三是商洛县不是今天的商洛所在地,而是今天的丹凤县商洛镇。商洛二字的连用也是从丹凤县的商洛镇开始的。
  以上是洛和雒的基本结论,但仍有一些问题待解。上洛、洛水最早用的是洛,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洛、雒相通,是否上古时就相通?现在最权威的记载就是康熙字典了,查“雒”字有这样的解释:春秋书雒戎,左传凡洛皆作雒,非后汉所改也,故师古从之左传,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传不书作洛乎?1915年的商务书馆的《辞源》也有类似的解释:其实伊雒之雒与渭洛之洛本是二字,魏黄初时改伊雒之雒为洛,诏以汉德忌水为辞,颇似汉改而魏复古者,其实非也。段玉裁有伊雒之雒字古不作洛考,见《京韵楼集》。河南学者研究洛阳的洛、洛水的洛,认定战国时就有雒阳之名。秦时中原五行说盛行,始皇帝认为周为火德,秦取周应为水德,因此将雒阳改为洛阳。这两条解释和学者的研究结论说明,在上古时洛、雒并不相同,本是二字。那么,商洛最早到底是洛还是雒,就是一个问题了。当然这是一个很深的学术问题,不是一下两下能说清的。1912年的民国地图,洛南用的是“雒”,商洛镇用的是“洛”,洛峪沟用的是“洛”,使人迷乱。我希望专家学者下点功夫,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