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搭建平台服务转移 促农民工扩大就业
——我市农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字数:9099

  创业促就业为劳动者搭建了就业平台。(记者 贾书章 摄)

  编者按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我国经济进入调结构稳增长“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工作发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变化。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总体超过求职需求,“用工荒”持续蔓延;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商洛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就业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将如何充分就业,事关商洛经济社会的发展。最近,市就业管理局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如何科学提高山区农民工充分就业,积极开展全市农民工就业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组织三个专题调研组,深入7县区抽样调查18个村、37个企业,全面了解掌握了当前全市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我市农民工就业总体良好
  全市总人口25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8万人,占总人口60.7%,非农业人口99万人,占总人口39.3%。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00.7万人,其中男性57.2万人,占56.8%。年龄上16-25岁19万人,占18.9%;26-35岁25万人,占25.1%;36-45岁33.7万人,占33.5%;46岁以上(女至50岁,男至60岁)22.7万人,占22.5%。文化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4.1万人,占63.8%;高中文化程度26.1万人,占25.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4万人,占10.3%。职业技能培训人数16.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8%。获得职业资格证书4.7万人,其中初级工3.6万人,占专业技能培训人数21.3%,中级工0.9万人,占5.3%,高级工0.2万人,占1.2%。剔除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全市约有6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显示,在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的大趋势下,全市农民工就业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7月底,全市农民工就业人数53.3万人(其中就地就近就业14.7万人),创经济收入35亿元。就业地域分布:省内农民工就业人数29.2万人,占54.8%,主要以西安及本市为主;省外24.1万人,占45.2%,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农民工就业年龄结构:16-25岁9.2万人,占17.3%;26-35岁14.4万人,占27%;36-45岁17.4万人,占32.6%;46岁以上12.3万人,占23.1%。农民工就业文化专业技能结构:在53.3万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6.7万人,占68.9%,高中文化程度12.6万人,占2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占7.5%。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10.8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20.3%,其中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人数4.1万人。从业范围涉及建筑、采矿、制造、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物流、电子商务等20多个行业。
  二、农民工就业出现新变化
  (一)平台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全市目前有民办职介机构28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7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98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150个,在各村聘请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1000多人。同时在市外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34家,已基本形成以公共职介机构为主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站)为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及劳务经济人为补充,网络健全,高效运作的组织服务体系。全市共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8家(其中:公办培训机构23家,民办25家),形成以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职业中学为依托,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二)就业规模逐步下降,收入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民进城落户人数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已不再是城市新兴劳动力供给取之不尽的“蓄水池”,增速明显放慢,呈现规模外减内增、总体持平,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势头。截止7月底,全市农民工就业人数53.3万人,与去年同期53.9万人相比基本持平,经济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9亿元增长到35亿元,增长6亿元,增长20.7%。目前,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仍然是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三)就业群体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就业群体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较大。16-35岁23.6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4.3%,36-45岁17.4万人,占32.6%。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6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1.1%,其比列在逐年上升。
  (四)就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就业半年以上人数27.3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51.2%。逐步由过去临时性、季节性向长年性转变。主要原因一是转移就业岗位已经相对稳定。目前绝大多数矿产、建筑和制造业、服务业等工作岗位大多数被农民工占据,并且其就业领域已经从最初的临时性岗位、补充性岗位向各个行业、各类岗位延伸。二是随着“用工荒”的不断蔓延,企业采取加薪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措施,使农民就业相对趋于稳定。三是流动就业家庭化特点突显。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价值观的转变,农民工日益看重家庭成员的团聚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赚钱不再是其唯一目的。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或携带子女一起进城创业的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在城市购置房产,或务工经商,或选择打工,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四是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稳定。在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初期阶段,多以季节性流动为主,农忙时在原籍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在流入地全年或多年长期居住者少。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历史变迁,目前,流动就业农民工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商州区闫村镇沙河湾村,该村330户,有劳动力700人,在劳务大户柯拴志的带领下,有460人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市场务工经商,32户办起建材门市部,60多户搞运输。目前已有50多户长期在西安定居。
  (五)就业行业工种发生新变化。调查表明,“十二五”以前我市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领域主要以矿产业和建筑业为主,占到农民工人数的60%以上,呈现“苦力型”“体力型”劳务居多。目前从事建筑业、矿产业的农民工数量明显下降,从事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人数大幅增长。至7月底,从事矿产、建筑22.3万人,占42.6%,从事第三产业人数由2010年以前的20%左右增长到32.5%。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观念的更新,以及知识层次的提高,目前正在向装备制造、物流配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延伸。
  (六)就业地域分布呈现新特点。全市农民工的流向已从过去经济较发达的沿江、沿海一带向本省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本省主要以西安为主,至7月底,我市农民工在西安就业12.4万人,占农民工就业总数的23.3%,就地就近就业14.7万人,占就业总数的27.6%。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内陆城市及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逐步缩小。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东部地区2800元、中部2600元、西部地区2300元、本市2000元。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工资水平还将逐步缩小。务工人员在本地务工成本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理性地选择就地就近及西安地区就业。二是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民工回乡开展各种经营收入不断提高,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三是近年来省市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强力推进,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工程、农民工创业示范工程的开展,回乡创业多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回乡创业,目前全市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达3.5万人,创办经济实体22238个,带动本市农民工就业7.8万人。
  (七)山区、半山半川、川道农民工就业流向发生质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就业不再是过去千军万马下东南。边远贫困山区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由于落后闭塞,文化技能水平较低,以“体力型”、“苦力型”、“粗放型”为主。山阳县高坝镇双寨村347户、1329人,有劳动力520人,人均不到0.5亩耕地,劳务输出人数达400多人,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搞矿山、建筑劳务,从事苦力型工作。今年部分年龄偏大人员有被动返乡的迹象。半山半川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好于山区,人员技能素质相对较高,主要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同步发展,其中劳务输出的人数比例略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数。洛南县石门镇刘家村有2179人,劳动力1400人,耕地3000亩,富余劳动力825人,外出务工426人,占富余劳动力的51.6%,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8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33.9%;永丰镇马洼村327户、1165人,劳动力680人,耕地1405亩,富余劳动力505人,劳务输出27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53.5%,就地就近就业20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39.6%。川道地区特别是距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农民工的文化技能素质高,观念超前,本地就业空间较大,农民工就业主要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商州区大赵峪办事处冀村地处商丹工业园区附近,全村416户、1522人,劳动力840人,近年来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冀智勇的带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全村发展核桃基地1300亩,发展大棚蔬菜230亩,发展养殖小区3个,为本村引进年产60万方商品混凝土项目,发展个体私营企业9家,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还安置外来1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异地就业。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远远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35元。山阳县十里铺镇十里铺村依托地理及自然环境优势,村上发展建筑队5个,办农家乐8户,超市6个,一村一品养鸡养猪专业合作社2个,解决本村90%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当前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工能否充分就业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稀薄,“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矛盾变化较大,特别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用工荒”持续蔓延。
  (一)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出现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更是难以就业。调查显示,今年春节过后,大街小巷企业、商店、酒店门前招聘简章随处可见,可是很少有人应聘。全市37家个体工商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今年缺员325人,其中技术人才184人,普工141人。商洛市兴洛职业介绍经理岳运平讲,春节过后收到30多家企业用工信息,需求7000多人,要求年龄30岁以下,学历初中以上,截止7月底,只招聘到600人。商洛炼锌厂今年对外招聘技工58人(维修焊工45人,化工专业13人),至今难以足额落实。就连全国500强企业比亚迪公司今年也出现用工难的问题,目前缺员300多人。另一方面,年龄偏大,技能素质较低的劳动力难以找到工作。商州区丹江桥头劳务市场每天早上聚集2000多名40岁以上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求职就业。
  (二)农民工的技能素质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民工的文化技能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新常态”下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极不适应。据调查,全市农民工就业的53.3万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6.7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8.9%,约有10.8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2万人,分别仅占农民工总数的20.3%、7.9%。致使我市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仍然是“体力型”多,“技能型”少,收入水平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培训资源分割,由不同部门负责,难以整合,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培训设施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三是农民工观念滞后,对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只注重效益,不注重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只注重学历教育。另外,我市劳务品牌发展缓慢,在劳务品牌的培育上存在误区,近年来,我市虽然打造了“镇安家政女”、“山阳建筑技工”、“商州水电技工”、“丹凤拉面师、导游女”、“柞水拾棉工”等劳务品牌,但是,只有“镇安家政女”基本符合品牌培育标准。其它均达不到品牌培育标准,技术层次较低,没有定点培训机构,定位不清晰,没有工商注册和商标,品牌输出规模小,缺乏中长期发展计划。
  (三)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把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但我市农民工数量庞大,从业地域广,涉及行业多,损害农民工权益行为时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延长劳动工作时间,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交纳社会保险。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农民工超8小时工作时间人数29.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53.3万人的56.1%,其中:8-9小时10.7万人,9-10小时13.8万人,11小时以上5.4万人。工伤事故纠纷475起,涉及人数607人。工资纠纷1042起,涉及人数2507人,涉及金额达600多万元以上。仅市区惠民小区地下车库工程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达400多万元。全市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合同人数8.5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5.9%,企业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人数6.8万人、工伤保险4.5万人、医疗保险6.2万人、失业保险2.2万人、生育保险0.8万人,分别只占农民工人数的12.8%、8.4%、11.6%、4.1%、1.5%。以上这些侵权行为大多都发生在矿山、建筑以及个体私营企业。
  (四)新生代农民工吃苦精神不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已经成了农民工的主力军,约占农民工就业人数的40%以上,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强烈的反差,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群体特征,即受文化教育程度高、就业的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是,专业技能低、工资收入偏低、工作和生活的承受能力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初中、高中毕业后,不愿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急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外出挣钱,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矿山、建筑等行业,吃不了苦不愿意干,技术性工作又干不了,大多从事餐饮服务、制造等劳动强度适中的行业,这些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造成频繁跳槽和“月光族”。洛南县景村镇丰中村青年贾博多年外出打工,去年到今年先后跳槽6次,来过商州,去过西安,到过广州,目前在北京替人推销医疗器械,今年不但没有积蓄,还花费家里2000多元。同村的赵书亮,多年外出打工,长年不回,年龄40有余,个人问题难以解决,父母着急,自己从不为将来打算。这一部分人,在外漂泊已成习惯,农村留不住,不会种地;城市待不下,又难以融入城市。
  (五)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三留”问题突出。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向城镇化转移。农村留守人口呈现畸形结构,造成妇女、儿童、老人留守,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引发了土地隐形撂荒、子女教育撂荒、老人赡养撂荒以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生存环境撂荒,农村发展造成严重边缘化。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偏大,既要照顾子女老人,又要忙于农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多由老人和学校承担,父母亲情教育缺失,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留守农村老人的赡养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我们抽样调查的高坝镇双寨村,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留守人口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劳动人口,知识能力较差,土地无法实现精细化、科学化耕种,600多亩耕地有300多亩处于闲置撂荒状态。基础设施无人维护,村办小学只有1-3年级学生不到10人,4年级以上学生要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中心小学上学。商州区闫村镇沙河湾村,留守老人100多户,743亩耕地撂荒200多亩,村办小学只有7个学生。
  四、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社会富,认真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商洛经济的现实选择,我市农民工就业工作要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新的变化,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畸形的“民工荒”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工就业也必须转型。如何做好今后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明确就业工作思路,确立总体发展战略。首先要吃透市情,既要看到近年来农民工就业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商洛经济做出的突出贡献,又要充分认识我市人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就业矛盾特别突出的客观现实。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多人,每年大中专毕业5000多人,在市内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要结合市情特点,坚持劳务输出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行“培训、就业、创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农民工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及提升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坚持统筹兼顾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就地就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劳务输出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劳务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分散型向组织规模型转变,劳务输出型向回乡创业型转变。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对人社、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培训机构的综合管理,由政府牵头整合部门的培训资源,将各部门的培训资源纳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之中。二是加快推进商洛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体制改革,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招生就是招工的战略目标。三是要加快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努力使新成长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适应“新常态”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各级培训机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更新,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极积推进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管好用好培训资金,发挥培训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大劳务品牌的培育力度,按照品牌培育的标准和要求。力争每个县区打造1-2个具有商洛品位的优势劳务品牌,做好劳务品牌的推介工作,树立商洛劳务品牌的良好形象。
  (三)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近年来省、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活动的成果,结合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扶持政策,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服务。全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在工商注册登记、项目审批、地土使用,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开展适应农民工不同创业阶段特点的SIYB创业培训项目,帮助创业人员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成功率。同时要开展“引凤归巢”活动,大力宣传商洛的人文环境,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劳务大户以及企业家,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强化工作措施,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多年来,劳务输出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就业矛盾突出。要根据商洛市情特点,坚持长抓劳务输出工作不松懈,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加强信息引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抓好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对接工作,加强交流与协作,发挥劳务驻外办事机构和“务工者协会”、“务工者党支部”等机构的职能,搞好维权服务,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劳务大户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多途经、多渠道做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工向农业内部深度转移。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对于边远山区的土地鼓励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发展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有效流转,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防止土地撂荒。二是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工向农业外部转移就业。树立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流通、饮食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广泛吸纳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工就业。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加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业,同时要结合陕南移民搬迁认真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要对移民搬迁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在移民搬迁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区,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六)妥善解决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三留”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对“三留”人原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面改善贫困山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妇女之家建设”,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加快新型社区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适合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努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让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促进农民工就业。
  (七)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农民工就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广泛收集发布用工信息,为农民工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维权保障等服务。二是要认真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规范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管理,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积极推动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法行为,特别是要加强对建筑、矿山以及私营个体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的保障体系,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加强用人单位用工守法诚信管理,完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排查预警快速处置机制。整合各部门公共服务资源,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进城落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等方面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的优惠政策。三是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将农民工就业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人社、农业、教育、扶贫、工检法司、工青妇及相关部门的职能,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强化宣传,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运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爱农民工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