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五大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山阳破解扶贫攻坚三大难题
文章字数:1222
  本报讯(孙传卿 梁俊)商南县创新推广园区承载、入股分红、龙头带动、景区辐射、干群互助五大模式,上半年全县已实现4560人脱贫。
  园区承载模式。推广“园区+企业+贫困户”模式,将“双包双促”与县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建设结合,政府负责建基础、抓招商,企业负责抓投资、搞经营,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全县有1164户贫困户在县内企业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入股分红模式。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林山出租或入股参与经营,实现稳定增收,逐步脱贫。目前,全县有1927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模式实现增收脱贫。
  龙头带动模式。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引导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把部分流水生产线和生产环节化整为零,在贫困村建立加工点,实行“根据地”式加工。神州实业、益华绒绣等企业,在100多个贫困村建立了加工点,吸纳2800余名贫困劳动力,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景区辐射模式。推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品牌+公司+协会+贫困户”产业发展包扶模式,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和农家乐协会,鼓励引导贫困户将各类主体投资向旅游业倾斜,开发旅游产品,兴办三产服务。目前,全县贫困户开办农家乐328户、旅游服务点43个,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三产服务,年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干群互助模式。推广“包扶单位+包扶干部+贫困户+产业户”模式,由包扶单位和村民共同筹措启动资金,以村为单位成立劳务公司和合作社,包扶干部提供信息,产业户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贫困户从事养殖种植。目前,全县成立劳务公司5个,吸纳贫困群众1100人;成立专业合作社122个,2610户群众加入种植养殖合作社,户均增收900元以上。
  本报讯(李顺达潘福存)山阳县坚持综合施策、连环出招,建立产业扶贫引领、金融扶贫撬动、电商扶贫促销三大机制,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销售难题。
  高坝鹘岭畜禽养殖合作社为社员代养青年鸡,规避养鸡前期防疫、温控等技术风险。金山食用菌合作社为社员代制菌袋、规范技术管理,解决单家独户接种、灭菌等核心技术难题……这是山阳县为了破解群众在种养业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实施的新举措,该县紧扣“致富脱贫、同奔小康”目标,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采取集成打包的方式,代理实施群众不易掌握、操作不方便、设备条件不足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县上按照“政府担保、行业贴息、银行让利”的金融扶贫思路,县财政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3000万元,每年整合贴息资金1000万元以上,招标确定县信用联社,按照1:10比例投放扶贫贴息贷款,贷款利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调15个百分点。从2014年开始,为全县3896户贫困户投放贴息贷款1.85亿元、贴息1295万元。
  同时,该县抢抓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机遇,成立县电商服务中心、协会,依托县供销电子商务、逛集网等公司,建成“大秦岭农特产电子商务·山阳展示体验馆”和18个镇办、4个景区、97个村社电子商务工作站,策划设计“商洛八大件”和“山阳四宝”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平台,促进农产品精准产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