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悟录
若白
文章字数:1559
  “九·三”断想
  九月三日,国家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仪式。这是国力的展示,民族精神的标举,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意志的宣誓。习近平同志“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呼声就是纪念大会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付出了3500万军民死伤,数千万美元的巨大损失,赢得了胜利,成为反法西斯胜利同盟四大国之一。然而,由于国力衰弱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对二战的伟大贡献,数十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这是历史的不公,也是民族的教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然而,从19世纪雅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其间一百多年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和不堪,竟然落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我们险些亡国灭种。倘若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力挽狂澜,团结全国人民的欲血奋斗,后果是不难想象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歌词和口号,它是伟大的历史结论。
  中国何以会有如此不堪回首的百年不幸和遭遇?这是值得我们深长思考的大课题。
  任何历史大事变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偶然现象。倘若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从秦汉开始,一直就是亚洲东方的老大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耕发达,自然条件优越。比起周边的诸多国家,它始终过着万事不求人的日子。而且直至十七世纪,无论经济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睥睨天下,十分自满自得。同时,它长期也是东方的宗主国,周边诸多小邦小国都是中国的藩属,如朝鲜、越南、缅甸、泰国、琉球群岛及西亚各国等,都是向中国的王朝礼拜纳贡。因此,这个老大帝国从来没有生存的紧迫感和危极感。再若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来看,从先秦时代起,儒家思想就基本成为全民族的主导观念,讲“仁爱”,讲“中庸”,主张“以德报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礼义廉耻、君子风度。对于藩属小国的朝贡,也奉行“厚赐薄来”,赐赠物品往往也多于对方贡献礼品,以示天朝大国的大度和仁义。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有对少数外族入侵的反击,没有侵略别国的纪录。即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率几万人的船队远至阿拉伯及非洲海岸,也只是贸易往来,平等礼遇,没有劫财掠地的侵略。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情。从而也形成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性,敦厚礼让,安土重迁,所谓“礼义之邦”。
  再看欧洲的情况。欧洲的面积大体和中国差不多,如今大大小小有40多个国家。其历史除地中海北岸的希腊半岛文明起源较早以外,其它整个欧洲大陆的文明史,要比中国晚得多。中国大唐盛世时代,欧洲还是邦国林立,互相攻杀不断的混乱局面,大多数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的明清时代,欧洲还处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到了十八世纪欧洲人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实行“工业革命”才发生了大转变,迅速向世界扩张。遗憾的是中国这个古老帝国不但没有“睁眼看世界”,却来了一个“闭关锁国”的国策,一二百年依然陶醉在“天朝大国”之中。西方的历史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念:个人主义,勇于冒险,善于创新,四海为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美洲土著民族的大规模屠杀,对非洲黑人的贩卖,对亚洲诸国的侵略著成了一部欧洲史。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的国门被欧洲人打开了,君子遭遇强盗,吃亏受辱的自然只能是君子。中国遭遇百年屈辱和惨痛,也就成为必然。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当然不是要回归过去,而在于总结利弊得失。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日世界已不是百年前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自闭于世界潮流之外。我们既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应唯我独善独尊,应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学人之长,革已之短;鉴别是非,发扬我们的良好传统,独立自主创新自己的未来才是正道。
  9月4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