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年戒得
——从清代名臣张廷玉说起
文章字数:1420
  “老而戒得”这话,是孔子说的,他曾说:“人生三戒”,即“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得,即有“获取占有”之意。清代明晨张廷玉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总纂官,历经大清三代开国皇帝器重,曾被雍正皇帝赞扬为:“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即便用今天的公务员标准来看,也是恪尽职守,大力褒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但在乾隆登基十四年之后,就发生了“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致使侍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清代第一秘张廷玉郁郁而终。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观张廷玉一生,历三朝之元老,居官达50年,几乎到了“无错无过”之境界。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再次提出申请告老还乡,这次乾隆皇帝终于同意他退休。年逾古稀的张廷玉唯一一件让让念念不忘的事就是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是明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太庙两侧各有15间配殿,只有立有大功的臣子才能有一席之地。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本来是先帝雍正遗诏确定的。从康熙三十九(1700)年中进士后,张廷玉一步一个脚印,向帝国权力核心迈进。张廷玉不仅参与了雍正朝廷所有重大改革的谋划,还为代表皇帝集权的军机处制定了规章制度,完善了奏折廷寄制度。那时皇帝一天至少两三次召见张廷玉共商国是,他也经常坐在轿中批阅文件,处理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旧“燃双烛以完本日未尽之事”。他不仅是康熙、雍正两代皇帝名副其实的清代第一秘,而且他的荣宠还延续到了乾隆年间。
  乾隆十四年,乾隆终于同意张廷玉退休,但此时张廷玉特意给乾隆上奏一个申请,请求乾隆皇帝作出承诺,保证执行雍正皇帝遗诏,让自己配享太庙。乾隆勃然大怒,你张廷玉这是信不过朕呀,但乾隆和张廷玉毕竟有师生之情,不仅颁布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上谕,而且还赐诗“先帝遗诏唯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让他安心,也算给足了张廷玉面子。但张廷玉聪名一世糊涂一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而没有亲自前往,乾隆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乾隆斥责道:“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立下赫赫战功,你张廷玉所擅长的不过是写写画画,平心而论你实在不配享太庙,但碍于先帝遗诏,才格外恩准你享受太庙之待遇”。但在惩治张廷玉时乾隆不得不有所顾忌,故而在夺去张廷玉爵位之后,仍旧准许张廷玉以大学士身份退休。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瑝去世,初祭完之后张廷玉就急着申请返乡。乾隆沉浸在丧子之痛时破口大骂:“张廷玉曾侍朕讲读,又曾做过永瑝的师傅,如此暮然无情,还有人心吗?”随后,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被罢免。可怜鞠躬尽瘁的张廷玉善始却没有善终,83岁的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1755)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孔子把他自己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即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提到的四十不惑这个阶段,对于天底下所有的男人来说,都应当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人生时期。一个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再接受十几年的职场磨练,到了四十岁的时候,生活已基本稳定了,事业也初步有成了,可以算得上人生比较得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路走好了,可以再接再厉,为今后的人生辉煌打下更好的基础。但如果这个时期把握不住,则将会前功尽弃、落魄余生。试想,张廷玉如果不是那么贪心和虚荣,他的结果一定比他的实际结果好得多,一代名臣张廷玉的教训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