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乡的柿子
徐刘波 雷琳
文章字数:1174

  金秋十月是柿子成熟的季节。
  前日,下乡途中路过一片柿园,树上柿叶已开始慢慢脱落,接近成熟的橙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柿子,红红的、圆圆的,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真惹人喜爱!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落在柿园里、照射在柿树上,显得格外壮观,形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些在树上熟透的柿子,轻轻一碰,薄薄的皮就会裂开,露出红色厚实的果肉,看着就让人垂涎不已。微风轻轻一吹,也会掉落在地上,如果这时候你有幸刚好路过,捡起来尝上一口,那个味才真叫爽。熟透的软柿子即摘即食,吃起来甘甜可口。但硬柿子是需要人工加工脱涩后,才能食用。这种加工后的柿子被人们称为“暖柿子”,也称“懒柿子”。
  幼时在家乡上小学,从家到学校要么蹚水过丹江河,要么绕二里山路过钢丝桥。从小在河边长大的我们过河可都是把式,所以,天气不是十分冷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都是结伴蹚水过河去学校的。一个原因是距离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吃上美味的暖柿子。从家到河边的路上全是柿子树,每次去学校我们都会摘些硬柿子,到了河边将柿子埋在河边的沙泥里,并做上记号,过个三五天再将埋在沙泥里的柿子挖出来,就可以吃上脆甜可口的暖柿子了。虽然这样暖出来的柿子吃在嘴里有股淤泥的味道,但是在哪个没有零食,又经常饥肠辘辘的我们生活的年代,能吃上这样的暖柿子,那可真是人间美味。
  其实,“暖柿子”的制作方法有好几种,在我的家乡丹凤县流传着一种既简单又方便,但又多讲究的制作方法。。通常将柿子摘回来后要经过挑选,有伤疤的柿子最好不要用,否则影响整体颜色。制作“暖柿子”的关键在于掌握水温,水温太高就会把柿子煮熟,没有味道;水温太低,暖出来的柿子涩味去不掉。还要根据采收时柿子的成熟度而定,很生的青果,水温应保持在40℃~50℃,浸泡18小时以上可脱去涩味;黄熟期的柿子,水温应保持25℃~30℃,浸泡15小时~16小时即可除涩,除掉涩味的柿子,味道也就变得甜脆,即可食用。
  柿子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享有“果中圣品”之美称。与苹果相比,除了锌和铜的含量苹果高于柿子外,其他成分均是柿子占优。外国俗语云:“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但是,要论预防心脏血管硬化,柿子的功效远大于苹果,堪称是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王。
  柿子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子性寒,味甜,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能。《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同时,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吃柿子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许多禁忌,比如空腹不能吃柿子,不要与含高蛋白的蟹、鱼、虾等食品一起吃,糖尿病人勿食,柿子一次不可多吃,要适可而止,吃后漱口,所以说柿子属于那种“好味不可多得”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