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六融合”: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丹凤实践
——丹凤县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亮点扫描之一
文章字数:3144
  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丹凤县,多少年来始终和贫困纠结在一起。但这也是一个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屡屡出彩的地方:曾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小额信贷模式、连片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等经验。在新时期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又率先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丹凤县采用跳出农业抓扶贫的新思路,将精准扶贫与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消费市场培育、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相结合,以兴产提能、增收致富为核心,精准施策挖“穷根”,多措并举补“短板”,探索形成了“三个六”融合推进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模式,有效提升了“精准度”,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了扶贫开发、民生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推多赢。今年截至10月底,全县1.126万人稳定脱贫。
  “六个精准”:变大水“漫灌”为融合“滴灌”
  丹凤县抓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人一方”差异式扶贫方略。县上着眼于破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什么”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为其号准脉、开对方、调好药、除病根,以彻底纠正扶贫工作中“扶富不扶贫”的虚假政绩现象。
  一是帮扶对象精准。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按照农户申请、干部入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准确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确保扶贫工作“照眼下锤”,给力有效。全县82个贫困村(社区)、2.03万贫困户、6.99万贫困人口通过识别建立起户有卡、村有簿、镇有册、县有库的精准扶贫数据动态管理体系。二是目标任务精准。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驻镇扶贫工作团牵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会”携手,按照“缺啥补啥扶啥”原则,逐村逐户量身定制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因村因户施策,选准帮扶项目,制定任务书、排出路线图和时间表,限期脱贫。三是致富举措精准。通过产业开发、就业创业、包抓到户、企业联村、信贷支持、技能培训、移民搬迁和社会保障救济等多策并举,使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群在畜、药、果、菜、菌及三产领域有项目支撑;对没有劳动能力的救济对象,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实现精准“兜底”脱贫。加大“扶智”力度,通过点对点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项劳务技能或1至2门实用技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四是工作责任精准。推行县级领导包镇、县直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机制,组建县级领导任团长的工作团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任队长的工作队,结合下派“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建立“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一人一方一举措”结对帮扶机制,按照县级领导包5户、科级领导包3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标准一包到底,坚持村不“摘帽”户不脱贫干部不撤离。五是脱贫时限精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劳务则劳务、宜保障则保障,梯次确定脱贫时间,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身。采取倒排时序办法,逐节点跟踪问效。六是考核奖惩精准。把精准扶贫列为年度目标责任及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扶贫工作所占分值从10分提高到50分,以调动干部包扶的积极性。
  “六轮驱动”:变“各自为战”为“联合突围”
  丹凤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是不断推动机制创新,以建立“集中给力、联合作战”的工作机制,形成“六轮驱动”确保精准扶贫这辆战车迅速走出贫困的泥沼。
  一是行政推动。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结合镇村综合改革,重新明确精准扶贫联系包抓县级领导、包村(社区)部门和包户干部,逐村逐人签订“双向承诺书”,并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项目拉动。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精心策划实施了427个扶贫项目,坚持项目管理权限、实施主体、验收标准“三不变”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按照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三是市场牵动。牵住产业“牛鼻子”,围绕肉鸡、生猪养殖和核桃、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种植等“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落实1亿元涉农贷款资金,设立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园区、基地和培育品牌。四是示范带动。启动建设精准扶贫示范村31个,按照包扶部门每年自筹30万元、扶贫贴块资金安排40万元、县财政补助30万元、奖励资金20万元的办法,分别捆绑到31个有经济实力的县直部门进行为期三年的包扶,确保每个示范村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400万元,努力把精准扶贫示范村打造成样板工程,示范引领面上“双包双促”精准扶贫“遍地开花”。五是引导鼓动。对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壮年贫困劳动力,引导鼓励从事智能型劳动;对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劳动力,引导从事市场运销、加工生产、农家乐等经营管理型产业;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贫困劳动力,引导从事建筑施工、手工制做、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产业就业;对留守妇女等贫困人口,引导从事家政服务、手工制做、家庭经营等行业就业。六是上下互动。实行领导小组牵头、办公室主抓、工作团协调和包扶部门、镇(办事处)、村(社区)具体实施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交账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随机抽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团定期检查、县纪委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联合督查等“三线”督查法,月督查季考核半年评比,及时问责问效。
  “六策结合”:“异曲同工”演奏精准扶贫“大合唱”
  丹凤县积极跟进城镇化的节拍,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将精准扶贫与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消费市场培育、深化农村改革等“六策”有机结合,给移民进城行、两栖型、留守型等不同类别的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项目,在“异曲同工”中奏响了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一是与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针对因居住环境“先天不足”的农户,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使其下山、入川、进城镇,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环境。把握“带业安置”,为贫困移民户“量身定做”商务、劳务、服务类等“无土产业”,制定搬迁群众职业学历教育奖励、吸纳搬迁户就业、鼓励搬迁户创业、有组织劳务输出补助等扶持政策,扶持贫困搬迁户由农民向市民、由农耕到工商经营转变。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瞄准美丽乡村的标杆,整合涉农资金2亿余元,在龙驹寨、商镇、棣花、竹林关等重点区域,使水、电、路、视、讯等基础配套和幼儿园、医院(卫生室)、文化站、警务室、超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步到位”,吸附了6100余名贫困人口融入城镇。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畜-沼-果-菜-游”循环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在贫困村统筹抓好道路、农家院落绿化工作,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四是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行园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和大场大户带动、手工作坊带动、旅游三产带动等带动模式,动员引导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使更多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五是与消费市场培育相结合。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商铺,供贫困群众发展建材业、装修业、餐饮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销售业和家用电器、通讯及出行服务等专业经营门店,形成区域“商业圈”。依托旅游景点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商贸流通业。六是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以深化农村改革引领和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带动规模经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采取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通过“合作社+大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