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同心铺就致富路
文/图 记者 余婷 肖云
文章字数:1365
  赵建锋、刘瑜、王波在查看刚烘烤出来的香菇。

  当菇农们叹息今年香菇价格下跌的时候,商州区沙河子镇党塬村的一处连片香菇大棚里,三个80后青年依然兴致盎然地在指导工人们给香菇袋料注水,阴沉的天虽然影响了香菇的生长,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劳作的愉悦心情。
  三个青年给我们的印象分别是:赵建锋乐观健谈、刘瑜稳重精明、王波细心寡言。他们齐心协力、相互鼓励,从药材小贩成为年产值二百万元的产业老板。
  “做生意经历得多了,已经习惯了价格跌涨,不会再涨了就高兴,跌了就发愁。”刘瑜告诉我们,他们三个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一直都是一拍即合,从未红过脸。一起收购了七八年的中药材,又一起搞装修,八九年来总想做个固定的产业安定下来。2007年前后,国家对农业产业加大了补贴力度,让他们看到了商机。经过多方考察,三人一致认为食用菌市场稳定,决定发展香菇种植。随后,他们把从香菇种植户那里了解到的香菇种植难题,带到河南西峡与市区农业部门逐一寻找答案,难题一一解决后,便外出参观学习。2010年春季,他们投资20万建起了10个香菇大棚,并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王波做事细心,负责技术指导,他和赵建锋在外联系专家及销路。从租地、建棚,到出菇、销售,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收入,第一年就收入了30多万元,他们发展香菇的劲头更足了。
  两年后,他们再投资,又扩建了10个大棚。产业规模扩大了、产量增加了,提高效益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摆脱粗放的管理模式,第三年便成立了商洛市维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制定规章制度、实行专人专职,夯实个人责任。“公司成立后,运营正规了,公司不仅节约了成本,香菇种植技术也提高了,香菇的品相好,自然就能卖出好价钱。”
  赵建锋说,技术是香菇种植成败的关键,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积累了很多经验。2010年的气候特别适合香菇生长,一个个香菇长得肥嘟嘟、圆润润煞是可爱。由于缺乏经验,已经成熟的香菇到了采摘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直到菇腿很高、菇伞很大才采摘,烘干的香菇肉薄卖相差,一问才知道是采摘得太迟的缘故。去年10月份,正是出菇时节,遇上了半个月的连阴雨,香菇生长得非常快,但却长得菇腿长、菇伞小、水分大,他们三人跑遍了周边的许多香菇基地和农户,咨询了市区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及河南西峡的专业技术人员后,把菇棚敞开通风进行降湿排潮,一个个饱含水分的香菇很快小了下去,最终才将损失降低到2万多元。“种植香菇,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王波说。
  为了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目前他们已注册成立了商州区泽润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00多户的50多亩土地,栽种香菇30万袋,吸纳社员50多户,为其中的30多户贫困户免费提供大棚和菌种,长期为2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2014年,公司被商州区科技局评为科技示范户。
  今年香菇售价二十六七元一斤,比起前几年价格低了许多,但刘瑜说这是正常现象,香菇价格已经连续高了好几年,他们也曾卖出过44元一斤的价格,要是分拣价格还会更高。“我们周边种香菇的人不少,但大家都是一盘散沙。”刘瑜介绍说,河南西峡有专门的香菇交易市场,有链条式的配套产业,而我市的香菇种植户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希望政府能够在帮助引进客商的同时,引导我市的香菇产业走集约化管理之路。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下一步他们还将种植猪苓、白芨、无性繁殖天麻等中药材,目前已经试种猪苓2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