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茨沟垴上牧羊人
通讯员 柯贤喜 陈梓梁 记者 张瑞
文章字数:1702

  沿着镇安县永乐镇新城社区茨沟盘山公路爬行而上,行至山顶处的开阔地带,马胜富的养殖基地便呈现在笔者眼前。走进养殖场,院内干净整洁,养殖区和工作区有序分开,防疫和办公设施一应俱全,一座现代化的养殖场就这样镶嵌在茨沟垴上。
  昔日羊倌重操旧业
  初见马胜富,正值他吆喝着羊群回厂吃午饭,看到有客人到访,面目黝黑、性格豪爽的他热情地走过来打招呼,并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趁着吃午饭的间隙,我们与老马聊起了他养羊的故事。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老马就在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老家北阳山,利用那里开阔的牧场和丰美的水草创建了当时全县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规模最大时肉羊存栏量达500多只,优质种羊更是多达150多只,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当时引进了全市第一只纯种南非布尔山种羊,在全县名噪一时。2000年前后,他响应国家封山育林政策号召,忍痛卖掉了所有的种羊和存栏羊,关停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养殖基地。此后十多年他先后转战河南、山西等地包金矿、修铁路,凭着头脑灵活和干劲耐劳,他是干什么成什么,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挣了钱、发了财的老马始终割舍不下养羊的情结,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已与羊结下了感情。
  2011年在同乡的盛情邀约下,老马毅然放弃了在外蒸蒸日上的事业,返回家乡开始了第二次兴业办厂的羊倌历程。凭着对养羊事业的热爱和不怕苦累的精神,他们先后克服了厂址难选、资金短缺和技术不支等难题,硬是在贫瘠的山垴上开辟出了一块10亩左右的开阔地。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先后投资近300多万元,建立了拥有30多个圈舍、500多只种羊的现代化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达200多只,已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白山羊繁养基地。
  科学养殖效益可观
  聊起多年的养羊心得,老马满脸认真地说:“很多人认为养殖是个简单活,只要有资金、能吃苦、不怕麻烦,就能干成,这是极不懂行的说法。搞养殖不仅要靠技术,管理和防疫也要及时到位,一项做不好都发不了财。”
  说话间,他带着我们参观了养殖区,整个养殖区干净宽敞,产仔区、育肥区、生长区、消毒区有序分布,羊舍与羊舍之间等距相隔,每一排羊舍后面各有一块面积相等的外部运动场地。老马介绍说,羊舍分类分区设置主要是从种羊保健角度考虑,目的是方便生产和卫生防疫,如果不分区或分区不合理,就有可能造成生产过程中不可估量的损失。交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老马养羊除了在管理上有一套,在饲料配置上也颇有讲究,为了达到生态养殖和催膘保肥的目的,除了春夏两季储备青草外,他还专门租种了养殖场附近1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苜蓿、黄豆、甘蔗等饲料作物,多余的储存起来供冬季使用,这些饲料通过“过腹还田”,产生的羊粪不仅可用作来年的种植饲料的肥料,还成为城里许多养花爱好者争抢的宝贝。
  笔者了解到,老马的种羊经过春夏育肥、秋冬保膘,个个膘肥体健,当年羊仔当年卖,很受外地客商欢迎,先后远销湖北、安康等地,基本上是供不应求,根本不愁卖,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只种羊按1300元的单价出售,每年出售200只的话,老马一年养羊的毛利润就可达到30多万元。
  带着感情念好“羊经”
  虽然身为厂长,但老马却是厂子里最辛苦的人,一身兼数职,既是司令员,又是技术员,还是饲养员。虽然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可是他总是放不下心,凡事总是必躬亲。老马说:“养羊是个操心活儿,需要付出很多辛苦,我们只有带着感情去养它,才能克服困难,才会掌握羊的习性、提高养殖质量。”
  老马说他自己正是带着这样的感情,才开始钻研养羊技术,开启养羊事业的。多年的养羊经历,老马经历了困难,也发了羊财,可是对养羊事业的那份执着仍不减当年。虽然老马已年届60岁了,家庭和乐美满,多年的打拼在县城买了房,也不用愁养老钱,儿女们也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并不缺他养羊赚的那点辛苦钱,老伴和孩子们多次劝他在家里安度晚年,可老马并不打算退休,他打算把羊场再发展几年,等到条件再好一些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畅通销路,拓展市场,将秦岭白山羊的品牌打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在采访结束时,老马告诉我们,现在最让他揪心的是从事养殖的年轻人很少,特别是十分缺乏既懂技术又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在他看来,养羊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是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发家致富的热土,年轻人投身这里肯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