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粮满仓 人心安
文/图 王向古 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1488

  粮食保管员李建峰和同事正在查看库存粮食质量

  这是商州粮食行业中一个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从解放初期到今天,六十多年的日日夜夜,仓储工作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为共和国安全保管粮食40多亿斤,为商州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平凡中创造奇迹
  王德林,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敌人子弹毁掉一只眼睛的老兵,自从分配到粮库当保管员,兢兢业业一门心思操持库里的粮食,一干就是35年。也许是这第一代粮食人的影响太深,几十年下来,一拨又一拨的粮食人总是穿着朴素的衣装,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对报酬待遇从不计较,永远是那样淳朴又憨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商州的粮食仓储工作总是走在周边县,乃至全省的前列。1974年,党宏文带领粮食职工自己动手进行旧仓改造,硬是实现了全部仓库无缝化。
  曾经有人说:“粮食仓储工作大学生干着不屈才,放牛娃子也能干。”从专业的大、中专教材看,它涉及物理、化学、昆虫学和气象学等等学科,有一定学历的人在这一行可以大有作为;如果你文化程度不高,但只要肯吃苦,工作扎实细心,遇到问题多钻研、多想办法,事情也能干得好。
  1955年初,国家在粮食仓储工作中推行“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创建活动,商州首先获得了“四无”粮仓县的光荣称号。从那以后的55年来,国家“四无”粮仓活动的标准越来越高,商州因保持了“四无”粮仓县的称号而年年受到表彰。
  1987年,王宏运从省粮校仓储专业毕业后,去基层粮管所当保管员,这一干就是28年。他买了很多学习资料,白天钻在库房内对照分析粮情变化,仔细观察钻研仓库害虫的生活习性,晚上挑灯夜读,探索着最佳的害虫防治办法,先后记下了29万字的心得笔记。他被全区保管员视为“智者”,总是有很多人上门请教。他还在全市粮油仓储技能竞赛中获得过第一名。多年的学习和积累,让王宏运成了仓储科技活动中的骨干力量。作为商州粮食科研小组的成员,他先后在“中草药防治技术”“交替用药延缓仓虫抗性研究”等6个试验研究项目中负责方案设计,全程参与试验总结,是3项科技成果的主要参与者;在“薄膜密封缺氧储粮”“整仓多剂低量间歇熏蒸技术”等3个重大实用技术的推广活动中,他整天奔走在6个粮管所14个试验库检查指导,在低药缺氧的粮仓内观察防治效果时,使4亿多斤粮食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污染,为国家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我们作为一个粮食人,做的就是让群众吃上干净安全的粮食。”王宏运说。
  粮储往事
  今年86岁的老粮储人崔润田告诉记者,那时候,都是在庙房、戏楼上存放粮食,条件特别艰苦。为了防止粮食变潮,粮食工作者在存放粮食前,要在地上铺一层麦草,麦草上放芦席,芦席上倒粮食。所以常有粮食掉落到麦草上,保管员要费很多精力把粮食拣拾出来。老人还向我们讲述了商州粮食仓储工作历年来的一些转变。1973年,金陵寺粮站职工针对砖木结构仓库中缝隙多,储粮害虫难以防治的问题,在1号库采取石灰麻刀拌浆封糊仓顶,用桐油石灰对地面嵌缝的“无缝化”试验,历时一年对照总结终于成功。这一办法很快在各粮站全面推广应用。1975年,以“减少粮食污染,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保粮”活动拉开了帷幕。当年的第一场技术攻坚就是“小麦自然缺氧储藏”,利用小麦收购时趁热入仓,粮食在较高温度中自身呼吸作用增强,造成粮堆内阶段性低氧来防治害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推广后累计实现无药保粮12亿斤。1979年,黑山粮站保防组长张连歧提出,如果使用氯化苦熏蒸剂对生芽小麦杀虫,生芽小麦将无法食用。这一问题提出后,国家粮食局以对商洛地区粮食局报告批复的形式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禁止使用氯化苦熏蒸生芽粮,避免了数以亿计粮食遭受污染而无法食用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