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州小吃三绝
崔向阳
文章字数:1747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中国社会物资短缺、百姓吃不饱甚至饿死的惨状。在历史长河中,商州人民实践并发明总结出了一些地方小吃、名吃,在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情况下,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很值得把商州小吃提升一个档次作为商州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宣传,特别使新生代在今后能够发扬光大,成为商州史上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糊汤和糊汤面:糊汤其实就是玉米粥,商州玉米因为山区特有的温差而比关中地区的玉米含糖量高,在商洛地区的外贸产品中是最基本、最普通、备受外商欢迎的一种。在那特别困难的年代,商州普通百姓的粮食品种也就是小麦、玉米和高粱、小米、荞麦、苦荞、杂豆、红薯、土豆等杂粮,很多木本粮油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比如柿子系列产品:柿饼、柿脯(商州百姓叫柿片子)、柿皮、柿子包谷馍、柿子炒面、柿子醋;漆树种子榨的油叫漆子油、纤维植物棉麻种子榨的油叫麻油。但是山区土地瘠薄,再加上那个年代我国化肥工业落后,产能非常低,要买化肥得托关系走后门。没有化肥,粮食产量也低,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因为玉米产量要比小麦大,农民就尽可能的多种玉米,小麦作为细粮特别少,上交国家公粮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往往夏粮只能管三个月,也就是只能管7、8、9三个月的口粮,10月后就得吃国家返销粮,后边还有九个月老百姓就只能拿其他品种的杂粮来对付,每年春节三十全家人要吃一顿白面饺子是很奢侈的事情。
  在这样长期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百姓自己摸索出了很多度命的饮食方法。糊汤就是当时的主食之一,但还是因为玉米少,接不上新粮,就想办法在糊汤里加其他杂粮来充数。比如:糊汤里煮红薯、煮洋芋、煮干红薯片、煮杂豆等,孩子们特别想吃面,没办法“杂面”“糊汤面”“糊糊面”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由此可见,糊汤面其实是大人糊弄小孩的混合吃法,但是那个时候对于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他们吃的特别香,我们这些旧时代过来的人现在特别怀念它。这就是“糊汤面”情结。现在成了商州城里一道备受吹捧的美食。
  尽管如此,糊汤和糊汤面的做法还是有讲究的。糊汤的做法,水烧开后就可以撒玉米面了,越均匀越好,再烧开后加碱面少许,用文火慢熬,这才是功夫,功夫不到是出不来商州糊汤的真味道的。后来百姓还发明出商州糊汤的其它派生产品,例如黄豆糊汤、红小豆糊汤等等更是添加了另一番糊汤营养餐。
  糊汤面的做法和糊汤的做法相同的是都必须经过文火慢熬的过程,这样玉米中的糖分才能被熬出来,然后再下面条,由于后边有面,所以前期的糊汤不能过稠;由于有糊汤所以下面不能太多,否则吃起来就不香了,口味就差了;还有就是在过去困难时期,老百姓的配菜相当简单,油水轻,现代的糊汤面由于菜肴丰盛,油水重味道特别浓香。已经成为商洛市区一道特别的杂粮小吃品牌。
  西门豆芡:大家都知道现在商州城里的西门都芡,每到下午4点以后,慕名前来一喝的人络绎不绝。可是真正的豆芡是这样做出来的:先做豆浆,在用文火熬豆浆的过程中在锅里同时煮大豆,等到豆浆熬熟了,大豆熬烂了,再下小米,烧到小米烂熟就成功了。豆芡也是一道有名的商州小吃,属于粥类,味道香甜,滑腻,爽口,利咽,清嗓,富含各种矿物质和氨基酸,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但是商州城里也有几家冒牌豆芡,大家注意它的食材用料,不是小米是白米,不是豆浆是白面糊糊,口感和真正的西门豆芡差远了。它的未来是呼唤正宗,然后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实现工业化灌装生产。
  洋芋糍粑:洋芋是我国很多山区老百姓的一种保健食品,它虽然含有丰富的淀粉,但是它吃了不但不会肥胖而且还能够减肥,因为它是低热、高蛋白、多维生素和富含矿物质的食品,而且还是降脂抗癌食品。虽然它的吃法多种多样,煮、炒、蒸、炸样样都可,但是洋芋糍粑却有一种粗粮细作的感觉,吃起来特别劲道,滑爽,细腻,回味。它的做法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要把洋芋蒸熟,不能煮,因为煮熟的洋芋有一部分营养流失到汤水中了。蒸熟后趁热在砸糍粑的专用工具臼里用杵棒砸,糍粑能不能成功,功夫就在这儿,如果功夫不到用勺子舀起或者用铲子铲起来时很容易,没有劲道很容易断掉,将来吃起来像模糊一样,那是失败的现象。如果时间到了功夫到了,自然而然用铲子铲起来很费劲,因为很劲道,很滑爽细腻。再配以辣椒、蒜泥、柿子醋、椒盐、韭菜、西红柿汁等吃起来特别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