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迁徙的香沟人
王墨
文章字数:2353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到处都充满了人类迁徙的脚印。从“伊甸园”美梦中苏醒的亚当、夏娃的子孙们,刚刚睁开双眼就开始争登“诺亚方舟”,向地中海、爱琴海岸、以及整个欧洲迁徙。翻开华夏民族的历史,人类没有一刻不跋涉在选择生存地的颠沛流离中。不管是少有人烟的高山、沙漠,还是城市平原,何处不曾有人类为了寻找栖息地而奔波的身影?
  我的故乡香沟在山阳县也不过巴掌大个地方,但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它和整个人类生存的地球一样,沟沟岔岔隐匿着不曾被岁月泯灭的洞穴、庵棚,山顶、河边更迭着来去奔波的脚印。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支支冗长的队伍,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故乡,他们或迎着鹅毛大雪,或顶着似火骄阳,足迹在香沟的崇山峻岭间踩出了一条条纵横的阡陌。
  我的祖辈和父辈们曾给我讲述过香沟的水洞沟王姓一族的历史——当年,江南一带红雨成灾。为了避灾,也许是先祖王宗文公,也许是王宗文公的两个儿子王国安、王国政领着一家人,仓仓忙忙从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向北奔波,初次落脚山阳而今县城的南庵。当时的县城一带荆棘丛生,洪流奔突,河岸尽是几人合抱粗的大古树。置身其中,难见天日;一河两岸的南北丘陵是坚硬的子母岩,子母岩上遍布着也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酸枣刺。费九牛二虎之力整出一块地,点种下的庄稼不是干枯而死,就是只长尺把高个秧秧,不结果实,一年到头没有不饿肚子的日子。为了生计,先祖们向县城南北深山探寻,终于在县城南山大梁背后那个山高林密的地方,找到了一方可以栖身的“风水宝地”。据先辈留下的族谱记载,王氏一脉,自“宗国再自得,启先定荣昌……”顺序记载,至我不到两岁的孙子辈,也就是十一辈人,先祖王宗文及宗文公长子王国政生卒均无记载,只有宗文公次子王国安记载有“生于乾隆乙卯年二月初六日”,也就是1759年2月6日。这样算来,距今也就是250多年时间。先辈们流传说,水洞沟这个地方,是和我们王家一道从江南逃难而来的姻亲周家首先发现的,周家指地为界,占据了桃花洞及周家屋场上下土地最为肥沃,吃水最为方便的地方,水洞以上才由他们划给了王家,而后又有多拨从江南逃难而来的人马,在水洞沟四面的沟沟岔岔开荒耕种,建舍过日子。他们进入山里,一把火烧山,一烧就是几天几夜,烧出了大片大片的“火潜地”。黝黑的腐殖质土加上烧过的草木灰,使得这些土地不用深翻,只要一把种子下地,就有一个丰收的年景在望,接二连三的丰收很快使得这里成了富庶之乡。老辈子人流传下周家人吹的大话,说周家人在上阴坡种的洋芋,一个壮小伙一次只能背动十八个,这话虽说夸张,但在我的记忆里,也许是我们香沟土地肥沃,空气清新,不光洋芋长得个大、好吃,苞谷、小麦、燕麦、荞麦、黄豆、四季豆、白菜、萝卜年年丰收,美味可口。
  起初进入南山背后的香沟人没有房子,他们住岩洞,搭茅草棚。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野果,还有满山跑的野物。不两年,从江南一带逃命过来的张家、朱家、范家、魏家、阮家、郑家、曹家、刘家、杨家、汪家纷纷携儿带女在南山背后的东西沟沟茬茬,刀耕火种,定居生活,慢慢盖起了房子,修通了往来的山道,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
  当先祖们满以为自己是这片处女地拓荒者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一个个石洞内有破败的石庙,那一处处石岩下有烟火熏留的烟瘤子,那山林间有塌陷的坟茔,还有也许是耕种残留下的石坎,这些隐匿在荒草树林间的东西让我的先祖们醒悟,原来,这里并不是一直沉寂,只是在他们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曾经荒芜。
  二百多年来,我的先祖辈们在香沟一带刀耕火种的生活,虽然没有家藏万贯的财东,但那里的山泉水滋润了一代代香沟人,那里的野果野菜让曾经的一次次灾荒成为历史,那里生长的庄稼填饱了一代代人的肚子,让这里的小伙子个个精干,姑娘水灵,这里也逐渐成为南北二山家喻户晓的富足地方,也招致诸多祸患。先祖们在领着我们祭扫祖坟的时候,就一一给我们指认说,这处埋着的是被来抢劫的土匪打死的先祖某某,那处是当日的大赌家某某……今天,这些坟茔,还有我们那耕种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地,甚至我们居住的房屋统统都充满了野草,都被大树小树遮挡得几乎找不见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香沟深处山区道路不通,各方面的发展大大落后,入住故乡香沟二百多年的故乡人,为了寻找新的美好生活,又开始了新的迁徙。
  记得那是1970年春播期间,大集体生活让这里呈现出了众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况。乞讨无门的刘家携妻带子,待人们睡定之后,悄悄收拾起仅有的两个空无一装的口袋和那口伴随了他半生的做饭的锅出门到王家院子,敲开王家的门,刘妻隔窗悄声对王家大妈说:“冯嫂子,这个旧纺线车你别嫌弃,留个纪念……”不等王家大妈起床开门相见,便泣不成声地走了。
  1974年,水洞沟一民办教师放弃当老师养家糊口的贫苦营生,领着妻儿外迁关中平原。还有多个小伙为了走出这个自然条件落后的深山沟,北越秦岭,到平川道给人当了上门女婿……自七十年代起到上世纪末,这个百十口人家的小沟岔就有自行外迁河南、泾阳、咸阳、富平、临潼等地二十余户,迁出人口远远超过留下的人数。
  有人说,人类是从候鸟进化而来的,所以渴望迁徙;人类也是从植物演变而来的,最终要叶落归根。进入新世纪,进城务工的,随子女陪读的,移民搬迁的,进入机关单位工作的故乡人一一北出大山,向县城、向西安、向北京迁徙,常年不归,香沟成了实际的“空壳村”。这十多年来,整个香沟仅有不到十个老人留守,寂寞地度过每一天。逢过年、清明节,外出的香沟游子们都会赶回去为祖先祭坟,每当这时,我那曾经喧哗一片的故乡,才有一行后生结对披荆斩棘,拨开草丛寻找祖宗的坟头,然后点燃一柱香,再焚烧纸钱,有的还会从城里带回一些时髦的吃货,或者祖辈们喜欢的东西敬献于坟前,最后,再燃放一串鞭炮,磕几个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声音格外清脆,惊飞一群群山鸡,吓跑了一群群兔子、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