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香菇撑起大希望
柯贤喜 张昊
文章字数:1627
  志愿者在李世勇的大棚里帮忙采摘香菇
  李世勇向大伙儿介绍从菌种繁育到菌棒制作及培育的过程

  隆冬时节,室外鲜见活力,可李世勇的香菇栽植大棚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黄褐色的菌棒笔直的立在地上,排列得整整齐齐,一簇簇灰白色的香菇圆润诱人,生长地密密麻麻,李世勇与金钟村香菇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采摘香菇,装箱过秤。趁着他们休息的间隙,笔者与李世勇聊了起来。
  白手起家种菇户
  在镇安县金钟村后面的小山堡上,远远望去50多个食用菌栽植大棚呈一字形整齐的排列在该村沙沟口移民搬迁点的河道旁,看上去十分壮观。据李世勇介绍,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
  李世勇说,今年年初,当他还在为找不到打工活熬煎时,一直包抓该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县财政、团县委的干部找到了他,称要在他们村上建设香菇生产基地,只要有发展意愿,就帮助解决技术、贷款等实际问题。看到政府主动找上门来,并承诺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一直准备外出找活干的李世勇心动了,便抱着“出门打工没路子,不如在家干一场”的想法,开始谋划起了发展香菇和建设合作社的事。
  在县上包抓单位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李世勇拉上了村里其他几户有发展愿望的农户,成立了金钟村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并承租了河滩上的连片地,风风火火的干起来了。“菌种、菌棒是从关中引进的,今年我们合作社总共发展了10万多袋,我一个人搞了2万袋,是最多的。”李世勇指着面前的一排排大棚说。交谈中李世勇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斤香菇市场售价3.5-4元的价格,2万袋培植规模一年的毛利润也是十几万元,这个规模算的上培植大户了。
  真心帮扶解难题
  在与李世勇的交谈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是幸运和感谢两个词。他说自己非常的幸运,在发展产业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包扶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刚开始选址建厂、组建产业合作社,需要沟通协调,村委会主动帮他们联系;搭建生产大棚、购置菌种菌袋等材料,需要10多万元资金,县财政局帮他们找路子、跑贷款;刚入行、不懂技术,需要专业人员培训,县团委第一时间找来技术员手把手的教。帮扶单位细致入微的帮助,不仅解决了他发展产业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也坚定了他做大香菇产业的信心。“要不是有扶贫政策和这些热心的人帮忙,我也不可能从打工仔变为创业者的。”李世勇说。
  李世勇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九十月的时候,大棚里头茬香菇产出时,菌棒上的香菇是又多又密,每天要采摘两三百斤,合作社里几个人前后忙得团团转。可因为技术掌握不到位,采摘的香菇体量小,卖不上价钱不说,新摘的香菇稍放两三天就发霉烂掉,面对辛辛苦苦收获的劳动果实就这样烂掉,他们急得焦头烂额。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帮扶单位了解情况后及时给他们送来了一台烘烤香菇的锅炉,指导他们把滞销的产品加工成可储存的干货,挽回了他们的经济损失。李世勇坦言,帮扶单位能够这样细心的为他们排忧解难,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让他们内心感到非常温暖。
  瞄准电商找销路
  金钟村地处风凸岭以西,水质好,无污染,生产的香菇叶片厚,外形好看,香气浓郁。在大棚里,李世勇指着长势喜人的第二茬香菇说:“现在培植的技术要领我们基本上都掌握了,香菇的质量和产量也有保证了,但是销售环节还没有跟上,需要继续想办法,请你们帮忙宣传推介呀”。谈起今后香菇销售,这位合作社带头人有很多想法。今年十月份,距离他们不远的云盖寺古镇正式对游客开放了,前来游玩的客人很多,他打算在古街上开个香菇代销店,让游客在观赏到古镇美景的同时,带上香嫩可口的香菇回家。他说他不仅要把香菇卖给游客,还要卖给淘友,他们请了村里新来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筹划香菇上网的事情。“我们的大棚临近村办公室,县上又出台了农村电商服务站的政策,村官小姑娘很热心,她熟络电脑网络,能负责运营电商;加之这里来往县城的车很多,物流快递都很方便,如果网上销售,新鲜香菇半天就能到西安,干香菇更不用说了。”李世勇自信地说。
  采访结束时,李世勇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我们,他十分热情地邀请记者再次过来:“等我们的香菇上了网,卖到西安、北京了,欢迎你们再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