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州城修表匠
文/图 记者 肖云 方方
文章字数:1385

  屈志宏在自己的小店里精心修表

  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表、缝纫机、单车被称为百姓生活高档奢侈的“三大件”。手表,是百姓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因此风光无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表行业日渐受到了冷落,修表师傅的生意也发生了变化。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手表、小闹钟、钟表等丧失了独特的功能性,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由于修表生意惨淡,很多资深修表师傅顶不住生活的压力,纷纷“抛弃”了这门手艺,另谋出路。但在市区中心广场附近尚存有一家修表店面,这里除了修表,还兼卖一些老式机械表、新式电子表、钟表等。53岁的店主屈志宏介绍,这家表店成立于1956年,最初是国营的,名叫国营照相修表店,后来生意转淡,工人们先后下岗,自己就承接了这家表店。
  屈志宏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就曾是一位老修表师傅,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修表的手艺。1987年,市国营照相修表店招工,屈师傅被招了进去,当时,店里的工人多达到五六十名,一部分负责照相,一部分负责修表,忙起来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有活儿。“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时,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照相机统称为“三转一响”,是家家户户都想拥有的物件,很多人嫁女儿都会陪嫁一块手表。”屈师傅回忆,那个时候流行上海牌、东风牌、钻石牌等手表,手表流行,修表店自然也很红火,常常出现20多名工人一起加班修手表的情形,即便这样,客人还要排队等3、5天才能取到手表。后来,随着手机的兴起,表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成了一种个性的彰显、地位的象征。“除了习惯戴表的老年人以外,现在的年轻人多数把手表当成了一种装饰品,就像戴项链、手镯一样,图个好看。”屈师傅说。
  近几年,戴表的人少了,能寻到的修表师傅也寥寥无几,在岁月的淘洗中遗存下来的修表店更是难得,正因如此,屈师傅店里的生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他手艺好、要价低的好口碑也被顾客们传了出去。在屈师傅的店里,有一张桌上摆满了放大镜、表带支撑座、拆表刀、风球等大大小小的工具,这些工具虽然看起来陈旧,但在修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修表这手艺不是个简单的活,一般人没有三五年是学不会的,即便学会了,还要跟进时代发展,不断研究学习。”屈师傅说,以前的手表大多是机械表,现在的手表不仅样子时髦,功能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花时间研究,修起表来就有些费劲。屈师傅还记得,他修得最贵的表是瑞士产的劳力士表,价值十几万元,虽然是进口表,最终还是让他修好了。在记者采访期间,有老年人拿着用了30多年的老表来修,也有学生拿着电子表让改一下表链。“这条手表我戴了几十年,一直舍不得丢弃,还好有这家店在,要不然表坏了都不知道找谁修。”一位老人说。
  现在人们都习惯用手机看时间,作为计时工具的手表,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如今,手表不仅仅用来看时间,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和财富的体现。手表的高端化,显现的是普通表修理行业的平凡、暗淡。对于从业多年的修表师来说,这份职业已经辉煌不再。往昔的光荣历史,只停留在他们记忆的深处。“现在手表虽然只是装饰品,但是不可能坏了一点就换掉,还是会找地方维修。而且手表的价位越来越高,修表的利润也不会少。”手表零部件精细,修起来很费眼睛,屈师傅调侃自己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好在他的儿子屈亮,这两年也学起了修表。眼看会修表的人越来越少,平时,店里来了客人,屈师傅就有意让儿子来修,他希望儿子能将自己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