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六策结合”:聚力攻城拔寨修筑幸福路径
——丹凤县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亮点扫描之四
文章字数:2865
  丹凤县积极探索将精准扶贫与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消费市场培育、深化农村改革等“六策”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良好态势,为确保最后冲刺时期的决胜积累了先进经验。
  在“六轮驱动+六策结合”的模式内,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等结合点上可谓亮点频现。该县通过精准扶贫之“手”一下子把贫困群众,带到了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大门口。
  “五位一体”:通过陕南移民搬迁彻底拔掉穷根
  丹凤县致力于破解过去长期存在的“扶贫——脱贫——扶贫”的困圈,抓住国家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实行与推进城镇化工作“接轨”,让贫困户下山入川直接进城镇,确保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柯忠善一语道破丹凤经验“天机”:不管是现在的“三六融合”模式,还是过去所提的“五位一体”模式,都是最早从实施移民搬迁中总结归纳演变来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基本路径就是直接进城镇集中安置,本质就是让贫困户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快速融入城镇化的节拍中,迅速实现“华丽转身”。
  而沿沪陕高速一线“四大区域”内的竹林关镇江北、商镇老君村等移民点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竹林关江北移民新区依托桃花谷景区和州河北林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商贸流通业,带动餐饮宾馆服务业、农副特产和旅游产品开发、商贸流通等业态大发展。在移民安置的规划阶段,就在每栋安置楼一层均规划了19至38平方米不等的商铺,供贫困群众开办建材、装修、餐饮、超市等专业经营门店。这就是典型的与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产业园区结合的标本。
  而在商镇老君移民集中安置点,采用精准扶贫、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等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模式,更是可以从每一户移民户身上精准找到结合点,堪为县上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移民点周围的华茂牧业、恒大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和商鞅古道景区旅游产业园区共创造就业岗位万余个,临近的产业园区已先后招商引进了15家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使大量搬迁群众就近找到工作。
  实践已经证明,移民搬迁是精准扶贫的捷径,且有“一劳永逸”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县不但让暂时栖居在乡村的群众脱贫,而且跟踪服务到城里移民户,实行“带业安置”,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工商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军,这就是“五位一体”模式的揭秘。至目前,全县已有1302户5512名贫困人口实现搬迁脱贫。其中有114户295名的“赤贫户”和516名五保户,通过“交钥匙”工程,免费住上了公家的安置房。
  县委书记郑晓燕一直在思考着丹凤的移民搬迁问题,她认为:这是精准扶贫攻坚战役是否取胜的关键一战。必须要精准的把那些真正因为地理条件致贫的群众搬迁出来,而且确保搬迁增收不断档,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发展。“多位一体”应该是下一步探索的工作模式。
  “四区同建”:让美丽乡村成为贫困户的幸福家园
  丹凤县在抓精准扶贫中始终坚持统筹规划、高点定位的发展理念,不简单停留在经济上有增长,而且引导其接受新观念、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而该县通过“四区同建”打造美丽乡村,就是实现这一“蝶变”最有意义的探路之举。
  该县顺应中省建设美丽乡村新的战略要求,“修通”贫困村与美丽乡村的路径,使贫困户直接“进入”美丽乡村。按照靠近骨干道路、靠近城镇的原则,采取循环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等“四区同建”方式,初步将155个村划分为5个精品村、10个特色村和140个宜居村,确保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示范效应明显,使贫困户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努力的方向。用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晓斌的话说:移民搬迁不可能把群众全部搬到城镇,而广大乡村仍然是重点,这就是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点。过去提的叫“四区同建”,以后应更多采取“文化+业态”,提高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位,也许更多是“多区同建”。
  县上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一并规划实施,以“四大重点区域”为核心,统筹考虑布局美丽乡村集群建设。突出以“六大人家”乡村游为主打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集群,使乡村旅游为贫困群众开拓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在竹林关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模式,实行高标准规划、景区化打造。通过引水入城、街道整体改造、两河水景观、万亩花海等项目建设,使其与桃花谷景区相配套,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古镇名关”新看点。目前,累计整合涉农资金2亿余元,吸附了6100余名贫困人口融入城镇。
  美丽乡村更是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展。该县积极探索“畜—沼—果—菜—游”循环发展模式和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整治村庄环境、治理面源污染、打造绿色景观、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措施,推进乡村公园化、景点化,建设“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农民幸福家园,使贫困村庄发生脱胎换骨式的改变。
  园区带动:使现代农业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主阵地
  丹凤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一张王牌,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促使产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贫困户在市场条件下不断增强造血功能,自主创业和自主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民。“对于像丹凤这样的山区县,在精准扶贫中移民搬迁是根本,美丽乡村是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实施持续增收的长久之计。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完全离开这农字”。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曹安良说:“建园区、树龙头,推进规模经营,做好三农大文章”。
  该县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落实各类扶持政策,使贫困户成为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主体。围绕打造5000万只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百万头生猪标准化基地、“一线五路”30万亩良种核桃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县上全力扶持华茂牧业、民乐设施农业等龙头企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成为贫困群众就业的阵地和依靠。从今年起,县上每年增加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进行资金贴息。专门设立2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鼓励华茂牧业与国内知名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系列产品。启动贫困户养殖工程,计划投资1700万元扶持400户贫困户解决流动资金难题。计划用5年时间,促其带动贫困群众900户3000人在肉鸡养殖、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和创业。
  让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使基地成为贫困户创业的“靠山”。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基地建设、贫困户技能培训、发展补助等各项工作,支持产业园区、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大场大户的水、电、路、沼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户创业创造条件。今年,已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5亿元,扶持贫困户8400户、小微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全县现已成功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数量居全市之首。未来将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2个,形成专业合作社275个,发展社员5543人,带动发展各类产业户10583户。而这其中,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唱主角”。(谢华 王丹锋 周文治 彭宏丹 冯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