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商洛山中行医的医学博士
文/图 记者 王尚锋 杨鑫
文章字数:4407
  郑孔江在病房为患者诊查
  郑孔江在山阳漫川关为群众义诊

  他面阔耳大,慈眉善目,戴一副深度近视镜,笑迎每位病人。他先后在陕西中医学院、山东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多年的学习、研修和临床治疗工作,并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过医院业务院长。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优厚待遇唾手可得时,不到50岁的他毅然辞去外地优厚待遇返回商洛,甘愿把一技之长奉献给父老乡亲,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诊治。他就是商洛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郑孔江,人们亲切地称他“郑博士”。
  立志学医改变命运
  郑孔江是山阳县漫川关前店子村人,自小家庭极为困难。当时,常常会看到一些乡亲因病返贫生活极度困难,这给他留下深深地烙印。在学中医的堂叔的劝导下,他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毅然选择学习中医。高中毕业时,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陕西中医学院。
  大学期间,郑孔江家境依然困苦,但他喜欢看书,凡是看见书店有自己喜欢的书,就下定决心,饿上几天也要把书买回来。一天,他想到买不起书何不抄书。从那以后,一有时间,他就走进图书馆,埋进书堆里抄书。感觉书籍太多,抄不完,他就抄杂志。他先把建国以来中医方面的杂志都阅读一遍,对书上说的效果好的论文经验什么的,就抄到笔记本上。
  大学五年,他几乎没有外出游玩,假期和周末就摆地摊、卖冰棍、看教室……凡是能赚钱的门路他几乎全干过。大学期间,郑孔江花了家里不到1000元的费用。五年时间,他持续抄了90多万字的医书,毕业时,已经知道了全国当时中医名家的经验是什么。毕业后,郑孔江又把原来的中医教材看了三遍。后来,在多年内科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进修和上研究生,利用五年时间,基本上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病等方面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了然于心。
  学生时代成“座上宾”
  由于郑孔江勤学善思,一些知识就熟记于心。大学期间,一到假期,郑孔江就回到家里为附近群众看一些感冒方面的病。
  1987年春节过后,郑孔江准备正月十四上学。正月十三,弟弟的一位高中同学让去给他奶奶看病。当时,郑孔江读大二,学过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也是刚学完。据介绍,这位老奶奶年前腊月二十七洗头后,就发烧怕冷头痛全身痛,十几天了都不吃饭,每天输了点液体也不见好转,而且卧床不起了。家里先后也请了七八个医生看病,却没有效果,家里把后事都准备了。知道郑孔江是上中医学院的,所以请他去。一开始,郑孔江听说那么厉害不敢去,后来郑孔江鼓起勇气,拿了一本《方剂学》匆匆赶去。
  郑孔江翻岭步行二十多里路,天黑赶到老人家里。只见家属把棺材已经抬了出来,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友正在吃饭。老人的弟弟也是个中医大夫,有六十多岁,对病人病情一筹莫展。郑孔江看到病中的老人七十八岁,问老人话对答清晰,就把脉了半小时,感到没有出现停顿的脉搏,就说没有事。说这话的时候,他心里也很担心,即刻开了一个方子,就是方剂学里“荆防败毒散”原方原量,考虑老人体虚就加一味黄芪补益正气。
  方子开完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老人家里派了两个年轻人到漫川去买两副中药。老人儿子就安排郑孔江在一个酒席下席边坐着。晚上九点,药买回来赶紧煎药。九点半左右煎好,他嘱咐第一道药分两次,一个小时内喝下,到十点半,他去看病人,病人说身上有“咯咯蹦蹦”的响声,他说赶紧熬第二道药,煎好就喝吧。到晚上十二点了,他困了就在门边睡着了。大概到一点了,病人儿子说老人想喝点米汤,他说赶紧熬米汤,问出汗没有,儿子说老人头上有点汗,他说赶紧煎第二副,嘱咐到两点和早晨六点之间喝完。他让病人儿子给找个睡觉地方就睡了。
  郑孔江早上醒来,已经是十点多了,洗把脸就看病人,老人已经坐在床上吃面条了。这时候,家里又开始摆酒席,全家都让郑孔江坐在主位上,他让了半天只有坐了,这是他第一次坐“主位”。从此,他的名气在方圆数十里传开。
  辗转他乡继续深造
  医之大者,在于仁德。郑孔江对于许多家庭贫困的患者,农村长大的他感同身受,非常怜惜贫困群众的困苦。
  大学毕业后,郑孔江被分配回山阳县工作。由于父母年迈,又刚刚成家,经济上捉襟见肘,后来,他就回到老家漫川镇办起了私人诊所。较高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引得十里八乡患者蜂拥而至,但是由于当时家乡群众极其贫困,加之他面情软,一来二去,诊所被一些乡亲们的欠费拖垮了,他不但没挣到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富时帮一斗,不如穷时帮一口。”他这样想。为了生存,他就跑到当时在全国各地揽储人才的山东淄博。
  在外地人生地不熟,郑孔江默默承受着各种压力和挑战。逢年过节,只要有值班,他积极承担下来;一有机会,就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一有时间,他就买书阅读,从书中汲取知识营养。从毕业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郑孔江购买的书籍超过两万余册,花费二三十万元。一有时间,他就拿出书来看。郑孔江说:“囤书是一种病,但乐于得这种病,不想治疗!”
  自己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收获的希望。郑孔江先后在山东医科院肿瘤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进修、实践、工作,期间攻读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位。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大量阅读,为郑孔江灵活变通“古方”“经方”“时方”,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疑难杂症打下了坚实基础。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病
  在人才济济的北京,郑孔江善于与病人交流,在多个不同的临床岗位上很快得到病人的信任,并通过通俗易懂的道理给病人解释病情,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层次的病人运用所学医理和社会经验及渊博的人文知识,引经据典,通俗地讲解病情,让病人及家属对治疗信心倍增,为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2008年,北京一位77岁的李姓病人被诊断为肺病并已转移,情况危急,在其他医院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病人找到郑孔江寻求中西医结合调理。郑孔江以中医治疗为主,抽了两次胸水,打免疫针、补气针,每天以喝中药为主。加之病人心态乐观,与人为善,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半年以后,李姓病人胸水消失,肺部肿瘤稳住。随后,郑孔江建议病人每个月住20天歇10天,病人风雨无阻,极力配合治疗。一年以后,经过复查,病人肿瘤确实已经消失。病人坚持治疗了三年,现在七八年过去了,李姓病人身体已经康复。病人对此十分感激郑孔江,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朋友,还经常联系。
  一次,一位70多岁的寇姓病人,10年来浑身酸困、痛、燥热,非常痛苦,还患有脑梗和冠心病。病人到处治疗不见效果,就找到郑孔江。得知病人年轻时经常熬夜、喝酒。他就跳出中医治疗的框框束缚,判断病人湿热、肾虚。在别的大夫治疗的基础上,他给病人陆续吃了100副中药,病人病情现在基本好转。
  郑孔江说,中医非常深奥,潜力可挖。中医讲究养心,调剂平衡,需整体和局部相结合。中医提倡以调整体质为关键,体质的好坏决定身体的方向。任何病的生长,都有个时间的积累,慢病要慢治。只要改变思维,只要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及时改变生活方式方法,一些疾病就有救。
  放弃外地工作回到商洛
  在北京期间,郑孔江一有时间,就回家探亲,说是看望父母,但事与愿违,每次回来连和父母说话的时间也没有,他就从早到晚为父老乡亲看病治病。
  一来二去,郑孔江看到家乡近年来变化巨大,但每次回家遇到蜂拥前来寻医问药群众渴望的眼神,加之回忆起自己年幼时家庭困窘时的无奈,这些印象深深地刺痛了郑孔江的心。2012年春,在外打拼的郑孔江见到了求才若渴的商洛市中心医院院长杨智哲。在杨智哲积极牵线搭桥和全力争取下,郑孔江被深深感动,决心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回商洛,为父老乡亲奉献自己的才能。
  2013年9月份,医院来了一名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心律170多次,心衰,广泛早搏。病人家属为老人寻医无果的情况下,急忙找到郑孔江科室诊治。当时,有人建议把老人送到西安大医院诊治。郑孔江看到病人情况危急,就立即接收了病人。在诊断中,他突然想起古书上有“四逆救心汤”这一方子,在慎重思考后再变通药方。三天后,老人的病情扭转过来,半个月后,老人的病就好转。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年人高烧持续不退,头晕。他收治后,认为老人得的是败血症,就采用中药解毒凉血,西药消炎为支持治疗,后来老人的病情明显好转。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郑孔江每天不忘阅读医书。一有时间,他就静下心来撰写心得体会,也常常在医院或者前往北京等地参加学术研讨。近年来,郑孔江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医学学术论文10多篇,科研成果一项,并在多种报刊发表医学科普文章17篇,其中“肾主化血”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交流会汇篇》,柔肝锄咳汤治疗肝木侮肺型咳嗽62例在《实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目前,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还带有两名研究生。
  多年坚持为乡亲义诊
  2015年11月22日,又是一个周末。郑孔江在家吃完早饭,匆忙赶往漫川镇诊所,穿上白大褂,和熟人寒暄两三句后,就开始为病人诊治。号脉,询问,望闻问切,开方子,怎么吃药,注意些啥,不厌其烦,不急不躁。只要郑孔江周末或者节假日回家,前来寻医问药的周边群众就络绎不绝。
  当天,来自湖北郧西县上津镇的夏倩英,一大早就让丈夫骑着摩托车带自己来漫川找郑孔江看病。夏倩英说:“听说郑大夫经常为附近群众义诊,是北京的名医,所以就跟过来了。我们县上好多人经常来这里找郑大夫!”而前来复查的前店子村村民茹德来今年71岁,2011年被查出食道疾病。四年来在郑孔江的调理下,定期住院治疗,持续吃中药100多副。茹德来说:“现在病情好转,能正常吃东西了!”而既是病人也是见证人的村民郑孔耀介绍说:“自己的腰椎间盘病一度让自己卧床不起,在郑孔江的治疗下,持续吃中药4个多月100多副,目前基本能正常生活。有次过年期间,看病的群众早早来到郑孔江家,有群众为排队发生纠纷,我们几个邻居就为群众登记排号,帮忙维持秩序!”
  郑孔江在老家看病,只看病不收钱,开的又不卖药。不管熟人生人一样对待。来看病的人也不用介绍,号脉询问开方子,一律不收费用。药方并不贵,量少而济多。他说慢病要慢治,所以动辄20副、30副、80副、100副,甚至二三百副的。对于老年病他提倡慢病慢治,危重病人不言放弃。每次为病人看病,他都会从长远治愈病人,以求康复的角度出发,提出每个人治病的疗程,并不敷衍了事、只顾眼前。
  看病救人也不忘济困救人。2012年腊月29日,郑孔江来到漫川敬老院,给敬老院里每人送去50元红包。随后又得知镇上一搬迁户家里有病人,生活极为困难,他就给了1000元让过年。2014年3月份,他让山阳县中学负责同志找了五名家庭特困生,让校长转交每位学生2000元,以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一次,从网上看到山阳县户塬镇一名贫困学生家庭苦难,没钱上学时,他就动员市县相关部门解决了其家庭困难,他也捐了1000元。
  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0多年来,郑孔江秉持“医者仁心”,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贫富、社会地位高低,把村民生命和健康的托付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并为之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竭力为病人提供科学、合理、经济、人文、关爱的诊断和治疗,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赖和赞许。